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后,“多予放活”逐渐成为县乡财政工作的“重头戏”。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财政所在支农实践中不断创新理念,攥紧3000余万元支农资金的“拳头”,以帮助农民增收、保障民生需求为切入点,着力提高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在该镇日渐凸显出“裂变”效应。
60万元:扶起“柑橘专业合作社”
长江之滨的红花套镇因盛产蜜橘而闻名遐迩。3万多亩的柑橘面积,6万多吨的柑橘产量,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来自柑橘,使该镇成为名符其实的柑橘大镇。然而柑橘大镇是否就是柑橘强镇呢?“产量高、档次低,大路货、罐头果,年年丰收,赚钱不多”。一首顺口溜形象地道出红花套柑橘高产低质的现状,最近几年,其价格也低至每市斤只有0.4~0.5元。滥施化肥及高毒农药,恶性早采上市,是导致红花套柑橘现状的根本原因。
2006年4月18日,一个旨在推动柑橘种植户拒绝化肥和高毒残留农药,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的“原生态”柑橘种植的产业合作社在该镇南桥村成立。打造精品园、振兴红花套蜜橘的“民心工程”随之起动。不过建园之初,入围精品园的11户农户心中颇忐忑不安:“听说搞精品园要打水泥路、整堰塘、修水沟、买捕虫黄板,还要在田里铺步行砖。我们要投几万块啊?假如亏了该咋办咧?”
“所有的投入全部由市镇两级财政负担,当年入社的农户,每亩由财政按照3000元保底赔付损失,收入超过保底数的,财政一分钱都不取。”财政如此承诺。很快,60多万元的财政支农资金由市、镇两级财政注入到11家农户的100亩精品园中:1.7公里的水泥路、550米的水泥沟渠、整治如新的2口堰塘、800多平米的人行道步行砖、100张捕虫黄板相继购置、完工、使用……
到11月份,入园11家农户共产出49万多斤精品柑橘,合作社全部按照1.04元/斤的价格收购,比农民以前自己单卖价格提高约50%。柑橘合作社的精品柑橘口感香甜、外形美观,一上市就被多家单位订购一空。柑橘合作社社员赵某兴奋不已,他家产柑橘4万多斤,一下子就增收了2万多元。
一花引得百花开。2007年,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已增加到98户,“原生态”果园也从去年的100亩扩大到1000亩,预计可增收近300万元。
60万元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仅是一颗“火种”,由其扶持起来的一个柑橘专业合作社却带动了一个村乃至一个镇的柑橘丰收,它的“裂变”效应激活了红花套镇的柑橘主导产业。
100万元:拓宽库区移民致富路
八百里清江,不单只呈现那如画的风景。高坝洲水电站的兴建,为红花套镇鄢家沱村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水上养殖场。电站发电后,一部分移民在搬迁的地方安了新家,还有部分移民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老家,依托优质的清水资源发展起以鲟鱼、鮰鱼为主的人工养殖业。
创业之初,农民们搞网箱养殖,由于没有公路,养鱼的食料全靠摩托车驮下河,再用人挑到网箱上。从2001年起,各级财政投入近30万元,先后帮搞养殖的库区移民修建了9条专用公路、5个专用码头,拉了3条专用电线,现在再也不用“车驮人挑”,库区移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为改变单户养殖难以销售、抗风险能力差的状况,2004年6月,在政府、财政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了天河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公司已成为一个集孵化、养殖生产、销售系列优质清江鱼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优质清江鱼1500余吨,产值达1900多万元。
2007年,财政部门再度投入60万元的支农资金,扶持库区水产养殖业做大做强。帮助公司修建了办公楼、仓库等硬件设施,还邦助公司与长江大学牵手建立了1700余只高标准网箱养殖的示范基地。支农资金为清江库区近万名农民拓展出了一条经济效益高、安全可靠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之路,每年为库区农民增收400多万元。
2100万元:为全镇群众解疾苦
“关心社员衣食住,问寒问暖问辛苦”正像歌曲所唱一样,近几年,红花套镇将财政支农资金积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以群众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助推解决群众生活难题。
大溪村是该镇最为偏僻的一个山区小村,交通极为困难。2005、2006两年,财政部门共投入110万元资金硬化了进出大溪村的9.8公里公路路面,彻底解决了全村800多人的行路和农副产品运输难的问题。近几年,该镇累计投入财政支农资金1800多万元,硬化村级公路130余公里,硬化率达到75%,维修“晴雨路”30多公里,基本形成了“村级主干公路硬化、组级到户公路晴雨化”的交通格局。
2005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该镇启动,2007年已有24264人参合。为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镇”,近两年,财政除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35元和45元外,还对该镇卫生院实施标准化改造,先后投资30多万元改造了10个村级卫生室,定点的村级卫生室全部达到整改标准,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该镇紧邻长江的几个村大部分群众喝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机井水,硝含量高,对身体的危害大。近几年,财政投入20万多元支农资金,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帮助周家河、杨家畈、渔洋溪、鄢家沱等村先后完成自来水改造,5000多家农户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环境差是农村的“通病”。该镇投入70多万元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调动农民美化家园的积极性。生态家园建设和庭院净化活动在该镇全面展开,2100家农户庭院实现净化,6000多家农户完成了以“一池三改”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垃圾集中丢、房顶蓄太阳、橘树绕农舍、庭院四季香”的新农村正逐步在长江边呈现。
近几年因国家重点工程征地等原因,造成该镇部分农民土地减少,财政部门为此投入50多万元资金,为960多个失地农民交纳了社会保险。同时改造和维修农村贫困户危房43处、将180多户城镇及农村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把全镇85%的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在红花套镇的每一个“角落”。
320万元:给全镇农民发“红包”
惠农政策是党和政府发给农民的“红包”。近几年,财政部门每年通过“一折通”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资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计划生育奖扶补助等各项政策补贴资金72.6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3万元。2007年7月,73.92万元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按期兑付到2464个原迁移民手中。
从2007年春季开学起,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该镇近2300名中小学生共沐春晖,小学生年平均减负150元、初中生年平均减负250元,全镇直接减轻农民负担50.2万元。
该镇镇长白华这样计算财政支农资金带给农民的增收账:“农村税费改革的三年间,财政部门每年向全镇农民收取农业税近80万元,免收农业税后,到2007年7月底,单是发给农民的各项补贴款和减免费用就将近240万元,这一出一进,农民直接得到的实惠就是320万元。
责任编辑 戴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