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疆,经济欠发达,长期以来,资金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围绕破解这一难题,黑龙江在部分县(市)开展了财政资源整合与资本运营试点工作,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国有资产管理,而且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筹集了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以打造运营主体为支撑,推进国有资本有序流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有序流动只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资源的整合与运营才能合理和富有成效。为此,黑龙江省各县(市)积极塑造资源整合与运营的市场主体,大力开展资源整合与资本运营工作。将事业单位闲置的国有资产和其他国有资产、资源作为注册资本,设立国有性质的资产经营公司,作为本级政府的国有资产投融资主体,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置换、拍卖、转让、租赁,对本地区内一切能够运营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房产、资源和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和经营。如海林市的天资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将部分事业单位的房产重新办理产权证,划归政府管理,收拢土地资产41.68万平方米;宝清县也将总额6亿元的资产授权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管理。各地在整合经营中实现了功能定位从以国有资产管理为主向产业开发投资为主、资本经营从以政府主导为主向既体现政府意志又尊重市场化要求的两个转变,并在促进资产流动方面,以资产经营公司为主体,精心打造了“三个平台”。
(一)建立了国有资源整合平台。在资源整合上,改变了原来条块分割、管理混乱、账实不符的局面,建立了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整合机制。如海林市通过活化市卫生防疫站原办公楼置换资金280万元,建设了全省县级一流水平的疾病控制中心;整合运营市区内4所小学置换资金3500万元,新建了达到省内一类学校标准的学校2所。绥芬河市整合全市4家敬老院置换资金700万元,新建占地3.5万平方米的城乡社会福利中心,提高了全市的社会保障水平。实践证明,由资产经营公司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统一整合,不仅提高了资源整合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而且把住了资产处置的关口,杜绝了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违规现象。
(二)建立了国有企业债务化解平台。各地以资产经营公司为主体,通过与债权人进行债务和解谈判,减轻国有企业债务,盘活被冻结的资产,为企业改制创造条件。如宝清县实施的“减债工程”,多渠道、多方式化解国有企业债务,对企业欠银行的债务实行打包回购,成功地回购了88户国有企业的债权,化解企业不良债务逾7.3亿元,盘活了被债权人冻结的土地使用权,并利用这些土地资源,规划建设了轻工业和重工业两大工业园区,目前落户园区企业已达17家。
(三)建立了国有产权交易平台。为使产权交易更加公开透明,各地相继成立了产权交易场所,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要求资产处置单位按照单位申报、政府审批、中介机构评估、财政部门核准底价、公开拍卖竞价等程序,实施产权交易阳光操作。资产出售前挂牌公告,产权出售由县人大、政协及公检法、财政等部门联合现场监督。
二、以拓宽融资渠道为支撑,为城市和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为有效解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各县(市)加快改革步伐,变政府投入为多元投资,变当前资产为经营资本,变未来收益为现实投资,形成了政府、金融、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格局。一是用好政府的钱。城市建设单靠民间投入是不现实的,特别是非营利性项目,必须依靠政府投资来完成。各地坚持把有限的政府资金用到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纯公益性项目上,通过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如绥芬河市政府三年来累计投入城建资金6.9亿元,先后建设了新华街立交桥、北海公园、体育馆等10余个公益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城市开发建设。二是用好资产的钱。坚持盘活存量,扩张增量,放大变量,促进城市存量资产保值增值。大部分县(市)充分挖掘依附于有形资产之上的潜在收益,有选择地出让概念性资源和部分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如海林市创意包装无形资产,对“莲花湖”、“中国雪乡”、“威虎山”等概念性旅游资源和品牌进行评估,吸引投资者整体开发;先后对城区街道、广场冠名权、垃圾清运权和户外广告发布权等进行公开招标、拍卖,三年累计变现资金760万元,使该地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基础上规范了城市管理,使城市建设步入了自我融资和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城市建设与财源建设的“互动双赢”。绥芬河市以青少年宫为交换标的物,引进青云集团在文化教育园区无偿为政府建设一座7000余平方米的教学楼,实现了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和保值增值。据不完全统计,该市通过资产盘活和经营累计置换1亿余元资金投入城市建设,有效地缓解了地方可用财力与大额投资之间的矛盾。三是用好将来的钱。各地通过建立科学的政府举债偿债机制,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如宝清县与国家开发银行成功搭建了融资平台,争取国家首批信用贷款5000万元用于城市经济建设。绥芬河市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获得5000万元“硬贷款”和7000万元“软贷款”的授信额度;与省鑫正投资担保公司、牡丹江市商业银行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目前已落实信贷资金累计逾1.1亿元,并落实到该市西城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中,有效地拉动了土地增值。四是用好外来的钱。着力推介对城市建设牵动力大的优势项目,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投入到当地的建设发展中。如绥芬河市针对毗邻俄罗斯外籍人口较多的实际情况,策划了以在绥芬河市的俄罗斯人为主要客户的“俄罗斯城”项目,引进俄罗斯滨海公司,组建了注册资金为3000万美元的合资公司,以吸引更多的俄罗斯人到绥芬河市居住和生活,推动该市房地产业的发展。此外,各地还进行了放开土地二、三级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收益放大等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三、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培育和涵养财源
针对黑龙江县(市)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比重小,大型企业少,大税源少等实际情况,各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资产经营公司资本运营平台作用,大力招商引资,对具有优势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和有效运营,以存量引增量,推动地域经济加快发展。如海林市天资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借助外力,引进资金3000万元组建了新城区开发公司,采取BOT方式,整体规划、经营建设了海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该市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2亿元,征地6平方公里,完成核心区配套建设,先后吸引了上轮集团、商联集团、禾丰牧业等32户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园区,其中投资超亿元的企业达到7户,合同引资额15亿元,预计5至8年后将建成海林的新城区,并成为财源支柱。海林市还充分发挥水能、风能、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组建了水能、矿产、旅游和城市投资开发公司,以资产置换、抵押贷款、合资入股等方式,代替政府对市域内资源和资产进行战略性开发,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了其产业层次低、后续财源不足的问题。通过全方位整合经营城市资产,使当地走出了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路子,激活了市域内国有资源和资产,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 周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