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李友志
[大]
[中]
[小]
摘要:
高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洼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基地,已日益成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区域经济实力的关键。据统计,2006年53个国家级高新区共实现工业增加值8520.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367.7亿元,实现上缴税额1977.1亿元,实现出口创汇1360.9亿美元。财政作为国家调配经济资源、引导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支持高科技园区发展责无旁贷,要创新财税支持政策,以增加财政投入为支撑,以财税政策为引导,以园区环境建设为重点,以鼓励企业创新为导向,充分发挥财税杠杠作用,有效促进各种资源向高科技园区聚集,并形成内生、持续的竞争优势,推动高科技园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以财政投入为支撑缓解高科技园区的资金压力
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公共服务,为高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是增加财政对高科技园区的直接投入。通过增加财政对高科技园区基础设施、研发活动的直接投入着重解决园区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逐步扩大研发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政府在研发活动经费中的投入比重,使科技投入的增长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高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洼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基地,已日益成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区域经济实力的关键。据统计,2006年53个国家级高新区共实现工业增加值8520.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367.7亿元,实现上缴税额1977.1亿元,实现出口创汇1360.9亿美元。财政作为国家调配经济资源、引导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支持高科技园区发展责无旁贷,要创新财税支持政策,以增加财政投入为支撑,以财税政策为引导,以园区环境建设为重点,以鼓励企业创新为导向,充分发挥财税杠杠作用,有效促进各种资源向高科技园区聚集,并形成内生、持续的竞争优势,推动高科技园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以财政投入为支撑缓解高科技园区的资金压力
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公共服务,为高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是增加财政对高科技园区的直接投入。通过增加财政对高科技园区基础设施、研发活动的直接投入着重解决园区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逐步扩大研发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政府在研发活动经费中的投入比重,使科技投入的增长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同步;调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结构,支持科研院所启动重大科研计划,强化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攻关,鼓励瓶颈、短板类技术的突破,努力培养前沿优势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型创新;安排一定资金,专项支持建立共性技术联盟,加强综合性、集成性、前瞻性共性技术的合作研究,通过共性技术投入的杠杆效应诱导多产业、多部门、多企业的后续研发投资。
二是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和产业开发基金。通过引导鼓励设立高科技园区内各类科研基金,支持企业和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体系,支持高新技术园区与科研院所的融合共建,支持科研咨询、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支持行业技术中心、中介组织等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组织或协助企业建立以技术产权入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的研发联盟。
三是优化财政投入决策机制。完善和优化政府高科技投资的决策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客观趋势,合理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构和优先次序,对具有特色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作重点支持,把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部门作为优先扶持的部门和领域,把基础研究和为科技、经济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服务,具有公益性质的研究开发项目以及对产业技术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作为支持重点,提高投资效率和示范效应。与此同时有效整合财政投向园区的各类资金,改进项目的评审机制,实现科学决策,并要加强财政投入资金的跟踪问效,强化财政资金的支持效果。
以环境建设为重点增强高科技园区的吸聚引力
“两税合并”后,税收优惠政策从区域性优惠向产业性优惠转变,“降低高科技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的政策被取消,吸引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向高科技园区聚集的政策梯度将逐渐消失,园区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的吸纳能力将削弱,必须以环境建设为重点,筑巢引凤,通过园区的环境优势增强园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聚引力,巩固和提升高科技园区的聚集效应。
一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大财政对园区基础设施直接投入的基础上,利用财政信誉担保的方式进行园区开发建设融资,利用财政基础设施贴息的方式吸引金融贷款。重点支持园区的交通、水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提升高科技园区的载体功能。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规范各类收费、财政适当奖励等方式,鼓励各类经济主体以多种方式入股投资公司,独自实施或为主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盘活园区的土地资源,以土地作为主要经营资产,综合开发,实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及资本金的集中运营和滚动发展。
二是形成良好的政策软环境。以“两税合一”为契机,清理和完善现行财税法规和政策体系,改变目前财税部分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保证政府行为的科学透明、协调一致和高效运行。同时,要努力营造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政务软环境,全面推广“无费管理”,简化审批程序,遏制“三乱”现象,保证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公平合理流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园区内公共信息平台,提高政策信息的透明度、共享度,为使高科技园区成为各种生产要素流入的洼地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构建高科技园区主体的动态联盟。加大人力资源、创业孵化、中介与社会服务、金融服务、法制环境、政府行为等体系建设方面的专项支出,形成吸引、培养和激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良好机制,在平等的政策环境中加快“产、学、研、官、介、资”的战略联盟互动,在技术研发、创新、孵化、扩散等多个创新节点开展联合与协作,推进各种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有效组合、优化匹配,进而实现高科技园区网络式创新模型和基于互动联盟的创新体系,增强高科技园区的核心动力和竞争力。
以财税政策为引导凝聚支持高新企业的政策合力
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税优惠政策的直接支持,但在财力水平有限的条件下更需要注重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凝聚政策合力,引导社会资源向园区集中,促进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壮大。
一是尽快发展风险投资,引导民间资本介入高新技术领域。通过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实施政策性补助、发行高新技术产业债券等方式,积极培育多层次、多形式的风险投资主体,支持以股份制的形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多渠道筹措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资金。采取权益型投资、债券型投资、混合型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重点支持高科技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发展;同时,将建立完善风险资本的进入退出机制、风险担保和管理制度,健全风险资本的运营体系,形成良性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风险投资业逐步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化运作。
二是运用贴息、担保等工具,搭建银企合作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桥梁。以项目为纽带,通过财政贴息和财政担保等形式,搭建大额度、中长期贷款通道,构筑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引导银行扶植新兴的、具有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暂时处于资金困境,但管理好、有一定生机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并根据高新技术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支持。
以鼓励创新为导向强化高科技园区的辐射效应
财税支持政策要以鼓励创新为导向,通过税收优惠激励企业的创新动力,并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强化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支持引导,充分发挥高科技园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首先要扩大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范围,率先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值税转型。2007年7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出台了《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四个城市进入试点范围。要以这次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改革为契机,率先在这四个城市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值税转型。允许高科技企业新增用于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以及厂房、实验室等生产用建筑的投资分期分批抵扣增值税,以鼓励企业更新设备,加大科技投入。对于企业购入的专利、特许权等无形资产,允许按合同的一定比例进入当期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其次,积极适应“两税合并”带来的短期不利影响,引导高科技园区适应由区域优惠向产业优惠的转变,淡化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资金配套力度,引导高科技园区企业充分利用产业性税收优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后,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政策、高新技术开发基金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企业研发投资税收抵免政策。
二是运用各种财政机制促进技术成果外溢,实现创新技术的聚集和扩散。通过各种政策导引和扶持,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化的外部环境,利用税收豁免、加速折旧、财政补贴等,鼓励企业建立科技创业、科技应用、科技产业化体系,壮大自有知识产权的储备,开发有较高技术关联度和贡献率的战略产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降低科技投入风险;通过财政参股、贴息、奖励等方式,充分积聚和优化整合民间资金,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载体,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规范中介机构运作模式,打造中介机构诚信体系,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是制定相应政府采购政策,放大科技自主创新的市场效应。正是由于高科技产品生命周期短、最佳盈利期短的基本特征和最大限度解放科技生产力的需要,通过政府采购发展高科技产品,用经济手段对落后技术、落后产品、落后企业进行强制性和快速淘汰,让高科技产品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市场占有率,从根本上建立起创新带动型发展模式,已成为国际惯例。因此,应对高科技园区内企业自主研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制定和实施优先购买的政府采购政策,利用采购规模优势和政策功能导向的作用,提高投资研发活动回报率,提升企业自身研发的成本补偿能力和再投资能力,创造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作者为湖南省财政厅厅长)
责任编辑 张晓红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