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较快,2007年8、9、10、11四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均超过6%。是否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一问题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认为,当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等食品价格引发的结构性上涨。2007年11月份与上年同期相比,食品类价格上涨18.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38.8%。1—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3%,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3.8个百分点(仅猪肉价格上涨就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1.4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4.2%,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0.6个百分点,其余六大类价格基本保持平稳,升降相抵,对价格总水平基本没有影响。因此,当前的价格上涨是结构性上涨,并不是价格全面上涨的严重通货膨胀。
值得关注的是,物价过快上涨已经对城乡居民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按2007年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6.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升7.2%)匡算,价格上涨影响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增支44.2元,农村居民每人每月增支16.7元。尽管总体上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仍高于物价涨幅,价格上涨还是对低收入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的...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较快,2007年8、9、10、11四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均超过6%。是否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一问题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认为,当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等食品价格引发的结构性上涨。2007年11月份与上年同期相比,食品类价格上涨18.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38.8%。1—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3%,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3.8个百分点(仅猪肉价格上涨就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1.4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4.2%,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0.6个百分点,其余六大类价格基本保持平稳,升降相抵,对价格总水平基本没有影响。因此,当前的价格上涨是结构性上涨,并不是价格全面上涨的严重通货膨胀。
值得关注的是,物价过快上涨已经对城乡居民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按2007年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6.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升7.2%)匡算,价格上涨影响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增支44.2元,农村居民每人每月增支16.7元。尽管总体上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仍高于物价涨幅,价格上涨还是对低收入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
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四年丰收,主要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裕,价格总水平为什么还会出现较快上涨呢?对此,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当前价格上涨主要是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国际市场看,一是石油价格高涨。近四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近两倍,部分玉米和食用植物油用来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推动全球粮价大幅度上涨。去年10月份,芝加哥玉米期货价格在2006年上涨50%的基础上又比上年同期上涨18%,大豆期货价格同比上涨64.5%。二是小麦减产。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小麦主产国因干旱连续两年减产,目前全球小麦库存降到20多年来最低点。10月份小麦期货价格同比上涨70.7%。三是美元贬值。2005年以来,美元对欧元贬值20%,也推动了国际市场石油、粮食、油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此外,国际海运费大幅度提高。目前从巴西运往我国的大豆海运费上涨到每吨124美元,同比上涨114%,影响大豆进口成本每吨约增加500元。

从国内市场看,一是成本推动,石油、钢材、粮食、大豆等基础性产品价格上涨增加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生产成本。二是供给减少,由于饲料价格上涨、周期性波动和疫情的综合影响,生猪生产下降,导致猪肉价格暴涨,直接推动价格总水平较快上升。三是需求拉动,连续几年经济增长速度较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突出,市场需求过旺。
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国家发改委认为,推动价格总水平继续攀升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三:一是食品价格上涨对今年的滞后影响较大。二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在上涨。受美元贬值、需求增加、欧佩克限产、中东局势紧张、基金炒作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原油价格已接近每桶100美元,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石供应商要求继续提高铁矿石价格,小麦和大豆减产可能继续推动粮油价格上涨等,对输入型通货膨胀要有充分估计。三是理顺资源环境价格会推动价格上涨。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标准偏低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尽快理顺资源环境价格,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抑制投资和出口过快增长。但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

当然,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升也存在着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今年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这些措施都将有利于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外贸顺差过大“三过”问题的缓解,为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另外,2007年1—10月份财政收入同比增收10841亿元,国家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4万亿美元,都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保障供给,稳定价格的有利条件。从大宗商品的供求情况和当前经济运行总体情况看,也完全有条件做到不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努力使物价涨幅逐步回落。2007年小麦、稻谷产量均有所增加,特别是小麦库存充裕,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虽然玉米产量略有减少,但在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发展和出口的情况下,我国玉米也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要。总体上看,今年粮价可以保持基本稳定。大豆、食用植物油价格已涨至历史最高点,随着主要生产国种植面积扩大,今年5月份以后大豆价格可能会逐步趋稳。2007年5月份以来,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生猪生产发展。11月中旬,36个大中城市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每市斤7.13元,全国主要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批发价格为0.79元,猪粮比价为9∶1,已大大高于5.5∶1的盈亏平衡点,生猪存栏正在逐步恢复。预计今年下半年生猪供应将得到明显改善。在粮食价格基本平稳的情况下,食品类价格继续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价格可以保持基本稳定。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变为过热,防止价格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为防止物价全面上涨,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必须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抑制“三过”问题发展、切实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基础上,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保障供给,深化改革,调节需求,规范秩序,重点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