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正值不惑之年的万善志根据组织的安排,从安乡县政府调入常德市财政局任局长,众多好友都羡慕他进了“财神府”。但他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他知道各种严峻的考验正等待着他:分税制后地方财源基础单薄,替代财源尚未形成,财政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而各项支出快速增长,财政供养人员急剧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健全,城市建设等米下锅,国有企业急需支付改革成本,县乡财政运转困难……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组织上信任自己,就一定要克服困难,把工作抓上去,一股使命感和创业的激情在他心底涌起。
压力压出财源大“蛋糕”
放下行李,连家也顾不上安置,他就一头扎进了工作中。财税政策学了一遍又一遍,座谈会开了一次又一次,乡镇到了一个又一个,企业看了一家又一家,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考,多少个工作方案的推敲,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在他心中燃起:抓财源建设,建实体财政!在他的积极建议下,市委、市政府将财源建设纳入了对区县(市)经济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全市先后开展了“三五八一”(促进县级财政收入登台阶,力争达到3000万、5000万、1亿)工程、“千百十”(培植工业财源,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100亿、10亿)工程和乡镇财政收入升级上档等财源建设活动,使财源建设融入了全市经济建设的大棋盘。为了筹集财源建设启动资金,他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了“压机关经费、压基建经费”这一几乎触犯“众怒”的建议,言辞恳切地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陈述了加大财源建设投入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市领导坚决支持,为财政部门实施“两压”政策鼓劲撑腰。尽管初始时兄弟单位一片责怪声起,但各种财源建设资金还是与日俱增。近10年间,全市累计筹集和投入经济建设发展资金18.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五个百万亩”(培植农业特色产品面积分别达到五个一百万亩)工程的整体推进,积极支持了金健米业、洞庭水殖成功上市,做大做强,全力支持了市直国有企业实行“两个置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涓涓细流汇成了财源活水,市县乡三级陆续涌现出了一批税收过千万元、百万元、十万元的企业群体,财源建设项目对财政贡献的税收每年都在4000万元以上,财政的“钱袋子”也渐渐地鼓起来了。
2000年开春不久,万善志来到安乡县搞财源建设调研,听完汇报,故地重回的他痛心地发现,前几年只顾重视山区县的财源建设,湖区县的财源、税源在洪灾的冲击之下已暗无生机。心情沉重的他决定改变工作行程,利用整整三天时间专题调查了湖区县的财源状况。回到局里,肆虐的洪水、停产的企业、外商的期盼、基层的呼声总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他连夜伏案,写下《湖区财政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省人代会期间,他又慷慨陈词,大胆谏言,向省政府提出了加强扶持湖区县财源建设的建议。省政府及时组织调查研究,并召开专门会议,确定了具体扶持政策,常德市每年受惠1000万元。
几年前,常德市第一家百货超市开业了。一天,他和爱人去超市购物,超市里人进人出,顾客和服务员都忙成一团。这家超市肯定交税不少,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回去一查,纳税额少得让他难以置信,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刺激着他,决心一定要把原因查个水落石出。但问题出在哪里呢?他立即向市政府分管领导作了汇报,随即专题调查组进入了这家超市,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科学管税不到位。很快,市委、市政府综合财税部门的意见,出台了相关措施,建立财源税源台账、推广税控机等一道道促收良方迅速得以实施。几个回合下来,科学管税收到成效。
变压力为动力,财政收入一路攀升。1997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2004年突破20亿元,平均每年增收1.65亿元;9个县区(市)地方财政收入全部登上亿元台阶,3个乡镇财政收入超1000万元,38个乡镇过500万元;特别是市本级连续五年保持了较快增长,财政总收入由1999年的4.55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7.97亿元,平均增幅超过15%。
宁肯自己多吃苦,赢得群众夸政府
同事们都知道,万善志经常引用郑板桥《风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总是说,作为清正的封建官吏还知道关心民疾,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财政局长,还是人大代表,党心连着民心,更应该把工作做好,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及时落实下去,为百姓排忧解难谋福祉。
2004年4月6日,澧县车溪乡万兴村的农民喜笑颜开,奔走相告:政府给我们发种粮补贴款了!这一刻离3月30日全省召开粮食直补工作会议仅7天时间。他们不知道为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尽快落实到农户,万善志和他的同事们是怎样紧张而忙碌啊!会后第二天,会议精神传达到全市财政系统;第三天,上级专款拨付到区县(市)财政专户;第七天,全市第一批种粮补贴款发放到万兴村民手中;第十天,补贴款发放到了全市粮农。“两补一降”惠农政策兑现后,全市农民全年直接减负增收2.6亿元。
对待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支出,万善志要求部属绝不能推拖延迟,要架起直通车,只争朝夕。他经常提醒支出科室的同志:宁肯自己多吃苦,赢得群众夸政府。2003年,澧水流域发生了罕见的洪灾,省财政厅给石门县一个灾区村下拨了20万元的国土开发资金,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一个月后资金还未到位,焦急的灾民将电话打到了万善志的办公室。一调查情况,原来是两个科室职能交叉,在转办中把这事给耽误了。一贯平和的万善志火了:“救灾如救命,你们连人命关天的事都不急,算得上称职吗?”这件事在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上进行了通报,使全局干部职工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局机关的工作作风也因此大为改进。
打造“阳光工程”
政府采购触动了部门利益这根弦,改革之初,什么财政揽权、集中腐败、垄断市场等等流言不绝于耳,阻力之大超出了万善志和他的同事们的想象。改革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将议论撇在一边,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决心打造“阳光工程”。市工人文化宫改造时急需采购一批椅子,商家开出了100多万元的底价。万局长指示政府采购办的同志广泛进行市场调查,组织招标采购,最终,招标价仅57.5万元,节约了一倍的财政资金。紧接着,全市对小车统一投保,保费从每台7000元降到3000元;原来预算为667万元的发票摇奖系统,经过7家大型网络公司公平竞争,最终深圳神州数码公司以455万元中标,节约财政资金212万元……
在政府采购工作中,万善志特别注重办事程序,常常提醒自己和机关干部:政府采购工作位置特殊,不守制度、违反程序往往就是违纪犯法的开端。2003年9月,政府采购办组织了一次大型项目采购招标,考虑到采购单位急需用货和一再请求,提前1天结束了等标期,宣布中标。采购单位和中标商都皆大欢喜,但平时随和的万善志知道后却拍案大怒,板着脸对政府采购办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这是违反《政府采购法》,是犯罪!”一句话说得他们冷汗直流,结果只好废标重新招标。
政府采购作为“阳光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在常德大地上蓬勃兴起。从1998年开始政府采购试点,到2003年上半年,市县两级都建立起了管采分离的运行机制;从试点时仅货物采购一个大类,不足10个小项,到目前采购范围已拓展到货物、工程、服务三个大类的83个小项;从1999年2.4亿元的政府采购额,到2004年增至4.96亿元,政府采购的规模占到了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近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