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回顾广东财政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广东财政收入从1991年开始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2003年财政收入超过3,000亿元,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但这个家好不好当?怎样才能当好家、理好财?作为广东省财政厅管家的预算处最有发言权。
成绩见证能力
预算编制科学与否,决定着财政部门能否履行好为政府当家、为民理财的职责,直接关系到公共需要的满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可以说,预算工作是财政工作的缩影,是财政理财思路和政策导向的集中体现。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抗击非典的胜利上,财政预算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998年,一场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如何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避免财政风险的产生?这道难题直接考验广东财政。对此,预算处积极应对,一方面通过预算安排、压缩支出预算、加大财政周转金回收力度、筹集部分预算外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筹措金融风险准备金。另一方面主动做好政府债务的调查分析,在对全省政府债务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分析的同时,综合各地政府债务情况提出规范政府担保、解决债务负担的意见。1999年,广东省以省级财力为担保,向中央借款380亿元,专项用于解决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农金会和信托投资公司金...
回顾广东财政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广东财政收入从1991年开始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2003年财政收入超过3,000亿元,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但这个家好不好当?怎样才能当好家、理好财?作为广东省财政厅管家的预算处最有发言权。
成绩见证能力
预算编制科学与否,决定着财政部门能否履行好为政府当家、为民理财的职责,直接关系到公共需要的满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可以说,预算工作是财政工作的缩影,是财政理财思路和政策导向的集中体现。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抗击非典的胜利上,财政预算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998年,一场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如何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避免财政风险的产生?这道难题直接考验广东财政。对此,预算处积极应对,一方面通过预算安排、压缩支出预算、加大财政周转金回收力度、筹集部分预算外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筹措金融风险准备金。另一方面主动做好政府债务的调查分析,在对全省政府债务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分析的同时,综合各地政府债务情况提出规范政府担保、解决债务负担的意见。1999年,广东省以省级财力为担保,向中央借款380亿元,专项用于解决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农金会和信托投资公司金融风险问题。2002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预算处根据市县(区)追收资产成效、财政承受能力、债务压力大小等因素,制定了减负的具体办法。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广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证。
2003年,受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冲击和宏观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级财政收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当时预计税收收入可能出现10多亿元的巨额预算缺口。在这个紧要关头,预算处勇挑重担,在厅领导的组织领导下,自觉承担起抓收入的职责,狠抓收入监管,一方面加强与税务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多方督促税收入库,尽可能压缩税收缺口;另一方面,狠抓非税收入征管,多方筹集资金,弥补税收短收缺口。最终,顺利完成了省级预算收入任务,为广东取得抗击”非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胜利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科学理财,集中财力办大事
广东财力雄厚并不意味着收支矛盾不突出,为确保广东加快发展、率先发展,需要大手笔地投入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


在资金分配方面,预算处坚持科学的理财观,本着“大钱大方、小钱小气”的原则,压一般,保重点。一方面,将有限的财力集中用于加大教育、科技、农业、社保、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投入,用于解决关系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热点、难点问题。例如,为更好地落实科教兴粤战略,推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2002年共安排中小学布局调整资金5.5亿元,为广东省义务教育从学位满足向优质教育转变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广东经济建设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6年的31.54%下降到2003年的27.82%,同期行政事业经费和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则从53.55%提高到59.16%。
在财政体制方面,多年来,预算处坚持从规范政府间分配关系入手,不断调整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着力解决影响市县发展的难点问题,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体制创新出效益,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欠发达地区经济已开始呈现加速发展势头,可支配财力占全省比重不断下滑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1999年东西两翼和粤北等山区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占全省的比重为22.66%,到2003年已提高到24.74%。
民主理财,强化预算监督
实现民主理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公共财政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为落实民主理财,预算处将人大对预算的监督作为改进预算工作、实现规范管理的动力和压力,以积极配合、主动改进的态度,一方面认真落实各项决议,确保预算安排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众意志。另一方面,落实预算报告制度。从预算的编制、执行到决算等各环节,所有财政资金的安排、预算的调整、资金的使用等都及时向人大报告。同时,不断细化报送人大的预算报告内容,尽量提早将预算报告报送人大财经委审议的时间。
经过几年的努力,省级预算报告一年比一年详细,一年比一年透明,预算编制的民主监督得到明显增强。为便于人大代表查询和审议预算,2004年初预算处会同厅信息中心主动开发了一个面向人大代表的部门预算查询系统,在人代会期间提供给代表自行查询,查询内容涵盖了部门预算表格、文字说明及相关文件、规章,被代表和舆论界誉为政府向人大代表敞开了电子钱柜。部门预算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预算的科学性、法制性和透明度大为提高,民主理财、预算公开取得实质性进展,得到了人大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新快报》等媒体纷纷对部门预算改革和审议情况进行报道,对改革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2004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也专门播报了广东省本级部门预算提请人大审议情况,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依法理财,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
为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预算处坚持将依法理财的思想贯彻到预算管理工作各环节中去。一方面及时转变理财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强预算观念,及时纠正过去“重编制轻管理、重分配轻监督、重使用轻效益”的预算观念,通过规范部门预算编制、严格预算调整程序等,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彻底改变过去预算频繁追加、约束软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广东省省级单位部门预算试行办法》、《广东省省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试行办法》,《省级预算资金拨付管理办法》、《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办法》、《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广东省省级预备费管理规程》等等,为全面推进依法理财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