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且极具特色。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西部12个省区拥有的世界遗产数占全国总数的32%,国家自然保护区占总数的3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34%,国家森林公园占总数的27%。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拥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2%,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28%。同时,西部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特色强、精品多、密度大、分布广,在国际、国内均具有广泛的影响和较高的知名度,这为西部发展旅游优势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部旅游全面升温,目前已形成了西北、西南和青藏高原3个不同类型区域,旅游收入和接待旅游者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西部地区的旅游业仍处于低水平的开发上,2001年西部12个省区的国际旅游总收入为17.13亿美元,仅占全国国际旅游收入的9.62%;接待入境旅游者532.23万人次,仅占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总数的5.98%。西部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重新认识和克服的障碍。
一是思想观念滞后,在选择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上存在着违背旅游业发展规律、脱离市场条件、急于求成、一哄而起、盲目发展的现象。
二是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低,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区域合作开发,共同发展意识淡漠。
三是产品结构单—,特色产品开发不足。
四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路网密度低,公路等级低,路况和行车条件差,相当一部分宾馆、饭店等设施简陋陈旧,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和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五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旅游教育发展滞后,旅游人才匮乏。
西部地区要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克服这些障碍因素,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谋求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科学规划,规范开发。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要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可持续的原则,科学规划。今后的开发要纳入西部地区总体发展规划之中,防止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各省区要以风景园林管理部门为主体,在国家主管部门指导帮助下,尽快制订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高水准的以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包括建设规划、保护规划、发展规划在内的一系列规划,使西部旅游业的大发展建立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之上。
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一要进一步打破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旧体制。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要实现高效持续的协调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高效的管理部门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规范、指导和控制。这就要求管理部门承担相应的职责,改变管理职能扭曲的现实状况。二要进一步强化旅游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能力,发挥整体优势。当前旅游业中存在的宰客欺诈、市场混乱等问题,多数是由于旅游部门缺乏管理权限和管理手段造成的。三要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对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要实施三权分离,这是景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只有真正做到三权分离,使景区经营单位逐步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才能促使旅游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改变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局面。
发展特色旅游,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性、高品位、独特性、垄断性的特点为其发展特色旅游、实现产品多元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西部各旅游区、旅游城市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和市场空间的突破,以适应国内外旅游需求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前应以观光游览为基础,大展西部之所长,发展“新”、“奇”、“特”产品,推出一批能打进国际市场的生态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如绝特风光观光旅游、登山、探险、黄河漂流、高原度假、民俗旅游、宗教旅游、丝路访古、原始长城旅游等。
拓宽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国家已加大了对西部的财力支持,但相对于西部开发的需求,单靠国家有限的投入来发展旅游业,无疑是杯水车薪。为此,西部地区要拓宽思路,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引进外资、建立旅游发展资金、吸引社会资金、运用资本市场、争取国外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加大旅游业投入,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开发和保护等。
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合作。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在旅游资源禀赋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西北地区以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西南地区以民族风情、自然风光为主要特色,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和潜力,走联合开发、协同发展的道路,使各省区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形成综合功能和整体经济效益,共同振兴西部旅游业。如青海省可以利用青藏高原一世界屋脊是一整体的自然景观与藏文化的独特优势加强与西藏的合作;利用新疆是丝绸之路的旅游热区共同开发丝绸之路旅游;与陕西、甘肃联合发展文化旅游和访祖旅游等。通过合作开发可使西部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程度提高,内涵更加丰富。
强化保护意识,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在旅游开发中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因此,西部旅游业发展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对各种旅游资源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适度的开发,尤其要重视解决“三废”对旅游环境的污染,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切不可以浪费旅游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
加快人才培养,创新用人机制。西部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一是要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投入,增设旅游院校和旅游专业,扩大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合理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旅游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创新用人机制。西部地区要引进大量业务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高旅游行业的人才规格,在选聘、任职、学习等发挥人力资本潜能的环节中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形成能为个人提供有效刺激、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