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2年以来,山东省烟台市财政支农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乡镇财政收入(简称“双增工程”)为突破口,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筛选了25个乡镇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县市区和乡镇因地制宜,打破行业、产业和各种条块限制,只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和乡镇财政收入的,就大力扶持,初步使全市“双增”乡镇特色纷呈,财源激增。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受到扶持的各“双增”乡镇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一个乡镇确立一个主导产业,一个村确立一个主导产品,集中各种生产要素予以重点培植,发展了一大批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镇,培植起农村经济新的支柱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烟台是全国大樱桃的主产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几百万公斤的大樱桃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且供不应求。2002年,福山区高疃镇采取政府补一块,农民拿一点的办法,引导农民大搞樱桃种植。投资90多万元,购置苗木30万棵,新发展大樱桃4000多亩,进入盛果期后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1500多元。为解决大樱桃的销售问题,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该镇以超前眼光,投入资金110万元,平整土地30亩,建设了两处大樱桃批发市场,建设门市房...
2002年以来,山东省烟台市财政支农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乡镇财政收入(简称“双增工程”)为突破口,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筛选了25个乡镇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县市区和乡镇因地制宜,打破行业、产业和各种条块限制,只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和乡镇财政收入的,就大力扶持,初步使全市“双增”乡镇特色纷呈,财源激增。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受到扶持的各“双增”乡镇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一个乡镇确立一个主导产业,一个村确立一个主导产品,集中各种生产要素予以重点培植,发展了一大批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镇,培植起农村经济新的支柱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烟台是全国大樱桃的主产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几百万公斤的大樱桃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且供不应求。2002年,福山区高疃镇采取政府补一块,农民拿一点的办法,引导农民大搞樱桃种植。投资90多万元,购置苗木30万棵,新发展大樱桃4000多亩,进入盛果期后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1500多元。为解决大樱桃的销售问题,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该镇以超前眼光,投入资金110万元,平整土地30亩,建设了两处大樱桃批发市场,建设门市房4140平方米。今年又投资300万元,继续搞好市场的后期工程建设,硬化场地1.7万平方米,浆砌排水沟800余米以及遮阳棚的安装等。
苹果是烟台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海阳市发城镇的“皇家”牌红富士苹果多次被评为名牌产品。该镇抓住“双增”机遇,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引导农民优化苹果品种结构,扩大优质苹果生产面积。去年以来,共更新劣质果园500多亩,新发展优良果园8000多亩,全镇优质果园达到95%以上。东大泊村1500亩“红将军”苹果基地成为胶东面积最大、设施最配套的高标准优质苹果基地。发城镇为了扩大果品销路、规划建设了海阳市最大的果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公斤。镇政府牵头,吸收全镇32名销售大户成立了果品销售协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扶持贩运队伍的扩大,凡是果品质量达到“皇家”果品标准的,可以无偿使用“皇家”品牌包装销售,全镇有500多吨优质果品远销韩国、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北京、东北以及江浙一带设立了36个销售网点。先后有6名销售大户被镇党委、政府授予“销售状元”称号。政府还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扶持民资、外资、合资兴办果品加工企业,先后有两家公司在该镇投资近600万元,新建储存规模分别为5000吨和4000吨的冷风库。
到目前,莱山解甲庄镇的特小凤西瓜,牟平王格庄镇的板栗,莱阳照旺庄镇的蔬菜、姜疃镇的花生,招远张星镇的粉丝,蓬莱刘家沟镇的葡萄,栖霞苏家店镇、亭口镇的苹果,长岛南长山镇的水产等,都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2年,各“双增”乡镇共发展各类高效经济作物10.5万亩,平均每个乡镇5000多亩。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镇村两级经济收入
从烟台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看,哪个地方农产品加工业搞得较好,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哪个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得就快,农民收入就较高,地方财政状况就较好。去年以来,各“双增”乡镇都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来抓。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取消了财政扶持政策在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只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无论是国有、集体经济,还是个体、私营经济都平等地给予扶持。从2002年开始市级财政连续3年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重点扶持那些规模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同时鼓励各乡镇积极与大企业密切联系,为大企业搞好农产品的初加工和原料供应,使之真正成为大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莱阳市龙旺庄街道办事处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增值税由1999年的1448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8400万元,镇级财政收入达到3746万元,跨入全市乡镇财政收入十甲行列。开发区大季家办事处地处沿海,两年来根据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业,先后投资1.14亿元,新建、扩建了德利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水产品加工、养殖及捕捞企业,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招远市阜山镇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投资5900多万元,先后办起了千头奶牛养殖项目、万吨粉丝生产项目、年加工5000吨的食品园项目、周转量6000吨的气调保鲜项目等四个投资过千万的大项目,财政自给率达到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余元。2002年,全市各类“双增”乡镇新上各类工业项目45个,其中农业加工、流通项目30多个。
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使用效益
虽然烟台市规定,对每个市一级“双增”乡镇,市、县两级财政每年补助40万元,并安排300万元的有偿资金,连续扶持三年。但由于财政支持的资金有限,仅依靠这些资金很难实现“双增”目标,因此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运用贴息、补助和配套等形式,吸引农民、集体、工商企业、外商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参与开发。同时,积极鼓励双增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资金捆绑使用,提高使用效益。2002年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共投入无偿资金1160万元,有偿资金6300万元,引导社会投资2.6亿元,真正实现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莱阳市照旺庄镇以省、烟台市、莱阳市财政扶持资金为引子,镇支持资金、小额信贷做配套,群众自筹为主,按“1:1:7”的比例匹配资金,2002年共投入项目资金690万元,其中项目村自筹资金530万元,自筹比例达到了76%。资金管理上,镇财政设立专户,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投放上引入竞争机制,以奖代扶,本着效益优先的原则,把资金投向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创税、创汇项目上,投向懂经营、会管理、信誉好、有偿还能力的农户,并实行分期拨付,项目开工自筹资金全部到位后,拨付扶持资金、小额信贷的30%,之后根据进度情况再拨50%,项目完成并视验收情况再拨剩下的20%。并做好资金的回收工作,投入下一年的“双增工程”,既保证了项目建设需要,又规避了投资风险,形成了投入、使用、管理、回收、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2002年,该镇来自农业的税收比上一年增长47%,完成财政收入1249万元,较上年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00元,增长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