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谱写财政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者: 财政部农业农村司党支部
来源:《中国财政》2022年第02期 2022/02/0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以史为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财政部农业农村司承担着财政支持“三农”工作这一“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大职责,履行着支持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使命,要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大政治任务,努力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财政支农工作实效,谱写财政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篇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一篇洞察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汇聚磅礴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特别是作出“党确立    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重大论断,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按照财政部党组统一部署,农业农村司坚持领导带头、先学一步、深学一层,通过支委会、党小组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集体专题学习。结合财政支农特点研究制定《农业农村司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工作方案》,组织编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材料汇编》,持续抓好经常性学习,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全体党员认真开展自学,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忠明同志出席支部党员大会,勉励全司党员干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理论武装的政治自觉、求实务实的政治担当。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全司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把讲政治贯穿到财政支农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为稳定农业农村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基本盘、压舱石和战略后院作出更大贡献。


百年奋斗,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锐意进取,自觉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农业农村司聚焦百年党史中“三农”工作关键时空节点,赓续“三农”领域产生的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小岗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精神谱系,凝聚起财政支农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传承和弘扬北大荒精神。1947年,为响应毛泽东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硝烟,一批军人来到这里,点燃了“第一把火”,拉动了“第一把犁”,唤醒了沉睡的荒原。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 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义无反顾投身于这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拓荒。几代农垦人前赴后继,用青春、智慧、生命浇灌黑土,让莽莽荒原变成锦绣良田、丛生荆棘变成滚滚稻浪,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黑土地上孕育的北大荒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至今熠熠生辉。近年来,农业农村司立足自身职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农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履行对北大荒农垦集团出资人职责,支持加快改革发展。深刻领会    习近平总书记“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的重要论断,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动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体系,紧紧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大力支持种业振兴,推进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生猪产能恢复和“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组织30万劳动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的红旗渠精神,激励财政支农干部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支持推进新时代农业水利改革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支持科学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建设,优化完善方案,筹措建设资金,改革工程投融资机制,支持已建成工程运行管理和最大程度发挥效益。近年来,农业农村司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以及山洪灾害防治等,加快补齐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业抗灾能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传承和弘扬小岗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安徽小岗村18户村民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立下生死状,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幕,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后来在40年的改革实践中,这一精神又锻造成为“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1998年,国务院成立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财政部,通过“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建立起以规范化的农业税及其附加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本框架的赋税制度。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对中国农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2006年,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及办公室更名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及办公室,继续挂靠财政部,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016年以来,农业农村司发挥改革牵引作用,牢牢把握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重要实现形式,持续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建设红色美丽村庄,支持乡村建设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有效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大力支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有序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机制,切实发挥农业作为生态产品重要供给者、乡村作为生态涵养主体区的功能作用。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继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998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2016年以来,农业农村司全体党员干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部党组工作要求,忠诚履职、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做好政策供给、资金保障、资金监管工作,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宁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八年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强化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把钱用到刀刃上。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资金保障”。2021年2月,财政部农业农村司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0年10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2018年10月,被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授予“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5月,被财政部党组授予“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财政部农业农村司全体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充分诠释了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勇于创新的历史担当、尽责奉献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成为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真实、生动的写照。


以政领财,以财辅政,永不懈怠,一往无前,奋力谱写财政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篇章

《决议》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司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挥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有效拓宽多元投入渠道,不断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持续提升政策系统集成效应,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在新时代展现财政支持全面乡村振兴的新气象、新作为。

(一)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围绕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底线思维,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和回旋余地。正确认识和把握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战略谋划,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个战略底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稳定并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对现有政策执行效果评估,调整优化补贴方式,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针对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成本上升问题,压实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责任,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适度加强对农资稳价保供的调控和监管。大力支持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提高大豆自给率。强化对主产省和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二是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聚焦以种业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创新、以机械化为代表的农业产业装备、以高标准农田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等,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找准短板弱项,探索创新支持方式,持续提升政策效能,真正将钱花到该花的地方。研究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坚持优机优补,支持创新创造,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加大高端、安全农机装备及农用北斗导航终端产品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我国农机装备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确保产业安全和农业数据安全。

三是支持防灾减灾救灾。大力支持基于北斗的自动导航系统和终端产品,以及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大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规模,积极应对农业生产领域各类灾害影响,统筹加强对防灾的支持;加大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的支持力度,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方面增量资金主要用于小型水库水位雨量监测预警和大坝安全监测能力及设施  建设。

四是支持生猪等其他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科学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化,统筹抓好生猪等重要农副产品生产。立足构建长效机制,善用市场手段,加强市场调控,熨平市场周期,防止出现大幅波动。

(二)完善落实好财政支持巩固衔接资金政策,统筹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过渡期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的要求,统筹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任务和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久久为功的战略任务,完善和落实好财政支持巩固衔接各项资金政策。

一方面,多措并举支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严格落实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要求,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强化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支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根据监测对象面临的致贫返贫风险精准施策。加大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支持,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开展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帮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融入新生活。

另一方面,统筹巩固脱贫成果和全面振兴优化资金使用。坚持用乡村振兴统揽和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支持各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补上适用技术、冷链保鲜仓储、产销对接等设施和营销短板,支持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带动群众就业增收致富。支持各地利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升有钱办事、为民服务的能力。

(三)统筹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需要,有力支持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民生切实改善、乡村提档升级,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让高质量成为乡村发展的鲜明底色。大力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积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统筹布局新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突出有特色、潜力大、可持续、带动性强,加强对产业融合项目建设的指导。聚焦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重点县,完善田间地头冷藏保鲜设施,增强农产品生产供给弹性和抗风险能力,加大对粮食和油料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大力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开展秸秆和芦苇等农业废弃物利用全产业链综合示范应用,形成可推广、可持续的产业模式和秸秆综合利用稳定运行机制;创设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政策,支持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及其回收再利用,加快推广应用合格达标适用的全生物降解地膜。

二是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瞄准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薄弱环节,落实资金政策,加快补齐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短板。因地制宜、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促进形成政府引导、农户欢迎、社会参与、农民满意的良性推进机制。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继续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三是立足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持续改进和加强乡村治理。继续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和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适度加大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示范样板,集成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放大改革整体效应。实施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落实以财政投入为主、正常增长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激发调动村级组织和村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启动神农英才培养计划,着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责任编辑  李艳芝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