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江苏盐都:扛起使命担当 提升履职绩效 书写财政答卷
连日来,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财政局党组坚持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统领,聚焦“学要深、悟要透、行要笃”要求,高标准、高质量谋划2022年度全区财政改革发展的目标思路,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成推动基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过硬成果。
通过局党组会、中心组会领头学,支部会专题学,科室会干部职工全体学,区财政局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是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决议》最重要的理念创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作出系统总结,特别是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盐都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区国资办主任冯国超同志表示,作为基层财政部门的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党百年奋斗形成的理念创新成果,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奋力担当作为,彰显财政在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基础与重要支柱地位。为此,区财政局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贯通起来,同当前奋力冲刺全年奋斗目标贯通起来,与谋划2022年财政改革发展思路贯通起来,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不断书写财政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是在科学配置财政资源中贡献财政力量。一方面,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财政相结合,继续执行降低增值税税率、留抵退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制度性减税政策。联动运作“财政+”专项奖补资金、政府产业投资基金,聚焦区委提出的制造强区“四大工程”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管理运用好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强化发展要素扶持,服务“一区多园”,唱好财政助力盐都新城和副中心建设“双城记”。另一方面,健全高质量民生保障机制,在聚焦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的基础上,探索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财政路径,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财政紧平衡的状态下满足人民更高标准、更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进一步调优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在防范化解风险中体现财政担当。发挥财政(国资)监管职能,当好危机的务实管理者。强化预算管理,围绕控投资、控债务,平衡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实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将其纳入与“十四五”规划衔接的2022-2024年中期财政规划之中,接受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制约,坚决遏制债务增量。健全制度体系,建立月度专项会办制度,按月预测还本付息,动态掌握板块还款进度、时间节点和偿债压力;强化评估预警,将风险评估分散下达。重构融资路径,合理配置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长中短债务,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投融资模式,推动行政事业资产与债务资本化;把控好融资、还款节奏。
三是在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中创塑财政品牌。探索预算管理一体化“盐都模式”,制定预算编制规程、预算指标管理业务操作规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规程,完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体系、区级支出标准和项目建设支出标准体系,高标准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打造预算绩效管理“盐都品牌”,将项目事前绩效评估结果作为项目入库和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处理好“谋事”与“花钱”的关系,形成“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聚合链条;贯穿“物有所值”理念,试行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探索绩效管理与投资评审相融合的“盐都路径”,推动政府投资评审转型,实现财政投资评审与预算绩效评审相融合。
四是在强化国企监管中展现财政作为。一方面,落实区政府印发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引导国企退出不具备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实现错位发展,打造主责主业突出的“集团-专业公司-项目公司”三级管理架构体系,推动平台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另一方面,理顺区财政局(国资办)与国有企业间的党建关系,实现管资产与抓党建同步发力;落实国企预算管理要求,实行投资“负面清单”和重大投资项目“双重论证”,建立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财务集中核算或财务负责人委派,强化资金集中统一管理。
五是在助推现代治理中彰显财政元素。推进财税共治,构筑全口径预算体系,挖掘“四本预算”增收潜能,科学调控、均衡征收,建设和谐财税;坚持联合控税,实体运行税收共治办公室,出台综合治税奖励办法,推进税收精诚共治。严管财政资金,联动运作区、镇国库集中支付,运行好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织密覆盖全部预算单位所有财政资金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一张网”。严控“三公”经费,设置“三公”经费预警规则,健全动态监控制度体系,确保只减不增。持续发挥乡镇财政所就地就近监管职能,打通镇村资金资产监管最后一公里。建设数字财政,加快财政治理数据化转型,建立预算管理一体化、集中化、数字化、服务化的“四化”建管模式,分析视角从单一因素“直线式”转向多元因素“集成化”,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政府治理资源,传递清晰的财政声音。
责任编辑: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