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推进市县事前绩效评估工作的建议
李慧|刘晓昀
在预算绩效管理中,事前绩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市县在推进事前绩效评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市县事前绩效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事前绩效评估体系还不健全,规范化、标准化任重道远。一是事前评估缺乏统一标准,部分评估结果不够精准。如相对于工程、采购等行业标准明确的项目,一些综合类、务虚类项目因为缺少明确标准,只能在额度上谈判审减,相互妥协。二是评估意见“蜻蜓点水”。如有些评估报告对多数深层次问题及成因点到即止,出具的整改意见停留在浅层,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跟踪督导,未能达到“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提升水平”的最终目标。三是专业类项目事前评估难以开展。专业类项目的申报、评审等环节缺乏有效制度支撑,造成项目单位申报项目随意性强、申报材料“东拼西凑”,第三方机构“自由设计”评估评审方法等问题。
(二)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整体推进机制尚未建立。一是存在人为干涉评估问题,导致该评未评、该应用未应用。二是一些部门不愿配合评估,导致专家质询难以开展。三是财政部门业务归口科室参与度不高,仅...
推进市县事前绩效评估工作的建议
李慧|刘晓昀
在预算绩效管理中,事前绩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市县在推进事前绩效评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市县事前绩效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事前绩效评估体系还不健全,规范化、标准化任重道远。一是事前评估缺乏统一标准,部分评估结果不够精准。如相对于工程、采购等行业标准明确的项目,一些综合类、务虚类项目因为缺少明确标准,只能在额度上谈判审减,相互妥协。二是评估意见“蜻蜓点水”。如有些评估报告对多数深层次问题及成因点到即止,出具的整改意见停留在浅层,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跟踪督导,未能达到“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提升水平”的最终目标。三是专业类项目事前评估难以开展。专业类项目的申报、评审等环节缺乏有效制度支撑,造成项目单位申报项目随意性强、申报材料“东拼西凑”,第三方机构“自由设计”评估评审方法等问题。
(二)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整体推进机制尚未建立。一是存在人为干涉评估问题,导致该评未评、该应用未应用。二是一些部门不愿配合评估,导致专家质询难以开展。三是财政部门业务归口科室参与度不高,仅靠专家出具的评估意见进行判断,而评估专家难以在短时间内了解项目历年情况,有时意见不符合项目实际情况。
(三)事前评估组织程序不严密,过程控制漏洞较大。一是有的项目单位存在由企业代为设计方案、制定计划、编制预算、撰写申报材料的情况,违反公平竞争机制。二是第三方评估机构良莠不齐,组织管理不完善。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财政部门单兵突进,尚未建立起人大、纪检、审计等共同推进的协同监督机制。
推进事前绩效评估工作的建议
(一)明晰主体责任。一是政府层面应完善事前评估顶层设计。明确重大政策、项目必须进行事前评估,并严格执行评估结果。要自上而下明确职责分工并完善相应考核机制,对不严格落实事前评估制度的领导、部门要问责。同时,要对决策启动、公众监督、合法性审查、决策公布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二是财政部门要落实绩效管理主体责任。清晰划分财政部门内部各科室职责分工,明确各科室责任;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评估标准,避免出现标准不一、程序混乱、结果不公等问题;加强过程监管,对于评估过程中发现的违规问题,不仅在定性后要及时处理,更要在初现苗头的时候提前预判、及时止损。三是部门单位要强化绩效意识。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应牢固树立绩效理念,带动整个部门增强绩效意识,学习绩效知识。要建立部门内部绩效控制制度,成立内部绩效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实施绩效管理。
(二)强化过程控制,保证结果公正。一是科学分类、聚焦重点。要科学分类评估,按照不同的项目类别来制定相应的事前绩效评估方案,使预算资金和项目任务更加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同时,应于年初对全年事前评估事项进行统筹设计和科学规划,改变过去针对具体项目零敲碎打的评估局面,集中精力、人力、财力办大事,对重大决策部署、重点领域项目进行重点评估。二是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管理。首先,完善制度,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完善第三方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办法,明确第三方参与市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范围。同时,在第三方准入条件、权利义务、过程管理、支付报酬方式以及退出机制等方面作出进一步具体规定。其次,严格规范日常管理,建立动态跟踪机制。要求入库中介机构严格遵守廉政纪律,签订并履行廉洁自律承诺书,确保事前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合理性。形成中介机构数据库,并根据具体工作开展和项目验收情况,动态更新数据信息,实现对中介机构库的动态、科学、高效管理。第三方机构工作结束后,由财政部门评估该机构工作成效,并根据评估结果支付实际服务费用。三是加强评估报告质量控制。首先,制定统一详细的报告质量标准。财政部门应对评估报告标准进行统一规范。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报告应该条理清晰、问题准确、结论科学,专家意见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禁得起推敲和检验。其次,建立评估报告公开机制。尝试建立评估报告向媒体和社会公开机制。公开的内容要全面完整准确,公开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关注和了解。再次,对评估报告质量进行定期核查。财政部门在年度终了时对所有评估报告进行统一核查,邀请行业专家、绩效专家对报告质量进行打分评比,并将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布。对于考评优秀的,进行表彰;对考评不达标的,要责令整改。
(三)明确监管职责,健全监督机制。一是将事前绩效评估融入人大监督。要建立事前绩效评估的人大监督机制,特别是重点项目、重大政策、重大金额的事前评估,要邀请人大深度参与,建立相应的制度办法,明确相应程序和职责。二是建立财政、审计和纪委监委共同推进机制。审计部门要定期抽查事前绩效评估工作情况,重点检查评估对象范围是否做到制度内全覆盖,评估过程中各环节是否衔接紧密、公平公正,是否有擅自修改评估报告现象等。纪委监委要通过电话热线、门户网站、举报信箱等方式,积极收集,认真核实,跟踪调查事前评估工作中涉嫌违法乱纪的问题线索,对于违反事前评估相关规定的严重问题要严肃处理、及时问责。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审计、纪检监督工作,及时、准确提供相关材料,说明情况,促进事前评估工作发挥最大效能。三是建立党委及组织考核机制。市县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考核。应将事前绩效评估工作效果纳入部门绩效和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作为部门单位表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以引起部门单位对预算绩效的足够重视。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财政局中国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