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作者:
[大]
[中]
[小]
摘要: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搭建黄河保护治理“四梁八柱”,推动黄河治理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山东各级财政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的谆谆嘱托,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紧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聚焦强保障、建机制、拓渠道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打造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本期我们将沿着黄河游山东,为您讲述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沿黄9市黄河故事。
黄河入海口。丁洪安 摄
山东省财政厅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这是党中央赋...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搭建黄河保护治理“四梁八柱”,推动黄河治理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山东各级财政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的谆谆嘱托,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紧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聚焦强保障、建机制、拓渠道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打造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本期我们将沿着黄河游山东,为您讲述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沿黄9市黄河故事。
黄河入海口。丁洪安 摄
山东省财政厅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这是党中央赋予山东的重大政治责任,更是山东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山东省财政厅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紧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出台《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若干财政政策》,围绕“强保障、建机制、拓渠道”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取得明显成效。
(一)聚焦生态保护治理强保障。一是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省财政下达资金63.7亿元,支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重点任务,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推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二是支持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省财政下达资金2.4亿元,支持黄河三角洲等沿黄地区湿地保护修复1.4万公顷,开展黄河口附近海岸线生态修复,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自然生态,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支持重点领域生态修复。省级累计拨付资金23.3亿元,支持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尼山区域及沂山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2022年,省级下达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资金1.8亿元,统筹用于民生改善和生态修复等支出。
滨州市孝妇河引调水工程专项债券项目。滨州市财政局供图
(二)聚焦水安全利用强保障。一是支持现代水网建设。2022年,省财政统筹下达资金180亿元,支持全省366个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促进农业节水提质增效。2023年,省级预算再安排资金141亿元,支持水资源配置、防洪提升等471个重点水利项目建设。二是支持农村节水改革。2022年,省级下达资金16.7亿元,支持打造节水型社会建设,支持10处中型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制度,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补助政策,调动各方面节水控水积极性。三是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省财政筹集资金102亿元,支持全省建设高标准农田640万亩。2023年,省级预算安排资金55亿元,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422万亩,特别是在全省规划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将示范区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亩1950元提高至3000元。
(三)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强保障。一是聚力支持科技创新。2019年以来省级预算每年安排科技资金120亿元以上,2023年安排规模达到145.2亿元,集中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实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推动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创建。支持黄河三角洲农高区建设,在省级科技资金中累计安排资金超过9亿元,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推动农高区加快高质量发展。二是聚力支持“三个坚决”。实施高耗能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奖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奖补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退出低效产能。建立智能化技改奖补和技改投资常态化通报评价奖励机制,支持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三是聚力支持综合交通网建设。2022年,省财政筹集资金257亿元,支持全省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83亿元。2023年,省级预算安排交通发展资金179亿元,支持加密高速铁路网、打造现代化机场群、升级改造公路网、发展内河水运网。
(四)聚焦黄河文化传承发展强保障。一是强化品牌宣传。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好客山东”“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品牌,支持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非遗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全面展示山东省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沿线城市、精品线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强化文化遗产保护。2022年,省级下达资金6.64亿元,加大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强化黄河文化弘扬。安排艺术创作资金支持围绕“黄河入海”主题创造文学作品。支持黄河流域9省区优秀曲艺节目展演、“黄河魂”山东省黄河主题创作写生采风活动暨作品汇报展等系列工程,打造文艺精品,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一)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奖补机制。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实施方案(2023—2035年)》,进一步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将碳排放总量和碳减排强度纳入控制指标,将环境治理成效与财政资金分配挂钩,树立起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聚焦大气、水、自然保护区、海洋、森林等重点领域,实施差别化生态补偿政策,让排污总量小、环境改善大的地区少缴纳调节资金、多获得奖励资金,让排污总量大、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多缴纳调节资金并追加赔偿。
(二)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省外层面,推动山东、河南两省签订并实施《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在全国率先建立省际黄河干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22年兑现河南省横向生态补偿资金5005万元。省内层面,先后出台《关于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办法》,指导推动全省301个跨县界断面全部签订横向补偿协议,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补偿全覆盖,2022年共兑付补偿资金3.24亿元。
(三)健全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落实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并根据政策实施情况,出台动态调整、轻微容错等8项措施,引导企业主动落实节能减排主体责任。截至2023年3月,全省累计超过500户企业因不符合“绿色门槛”条件被列入财政不予支持范围,树立起“谁绿色发展好、谁多得财政资金,谁绿色发展差、谁少得或不得财政资金”的鲜明导向。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康王河湿地。泰安市财政局供图
济宁市微山县持续改善流域水质,微山湖面上引来众多鸟类筑巢繁衍。济宁市财政局供图
济南跨黄发展释放新动能。济南市财政局供图
(四)健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根据生态类型、财力水平等因素实施分档分类补助,支持国家级重点生态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跨区域重要河流等生态功能区域生态保护和改善民生。完善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枣庄和新泰等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以及采煤沉陷区的扶持力度,健全资金绩效管理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五)健全支持高质量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实施工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代流通、生态文明、对外开放、文旅康养等“十强县”财政激励政策,整合预算资金、专项债券、金融资本等各类资源,支持强县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批特色强县。实施高质量发展奖励政策,对发展成效突出的龙头企业和重点市县给予奖励,引导各方面提升发展质效。实施财政困难县“六个激励”政策,从县域财源质量优化、基层运转政策落实、财政管理绩效、债务风险防控、财税改革创新、自我保障能力提升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奖励,推动困难县深化改革、壮大财源。
(一)管好用好专项债券。2022年,省级下达沿黄9市新增专项债券1843亿元,支持了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等领域140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今年以来,省财政严把项目入库审核关,提高项目质量,财政部审核通过的已入库债券需求规模居全国前列。截至3月初,沿黄9市已发行新增专项债券688亿元,支持40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
(二)用好政府投资基金。一是用好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累计投资沿黄项目392个,投资额38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1592亿元,支持了一批重大项目推进实施。比如,省级联合中科院资本和济南市财政投资控股集团联合设立规模62亿元齐鲁科学城科创基金,重点投向碳中和、先进制造、医养健康、人工智能等产业,支持山东省加强与中科院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重大产业项目孵化等领域的合作。二是设立黄河流域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省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联合济南市、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和社会资本,组建省内第一只黄河母基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出资10亿元,其中省级引导基金出资占比20%。基金围绕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投资布局,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将为起步区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创新财政金融政策。一是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2022年,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61.74亿元,增长18.62%,提供风险保障1500亿元,财政资金放大倍数达30倍。截至2022年底,全省农业保险深度、密度分别为1.1%、530元/人,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率89%。二是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2022年,全省担保业务首次双双突破千亿。新增直担业务1040亿元,同比增长58.5%,惠及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37万户;省投融资担保集团再担保业务在保余额1150亿元,同比增长71.78%,杠杆率14.72倍,不良率0.21%;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类贷款运用再贷款达105.77亿元。山东省担保工作受到财政部充分肯定,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兑现山东省风险补偿金1.06亿元。三是发展供应链金融。出台全国首个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系统性财政政策,引导核心企业信用加快向中小微企业传导,缓解企业融资难题。2022年,全省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2517亿元,增长6.9%,签发供应链票据232亿元,增长1.49倍。
责任编辑 李艳芝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