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滨州:强化投入保障 赋能绿色发展 让黄河水淌进“富强梦”
山东省滨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云江
山东省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黄河在滨州境内绵延94公里,是全国唯一流经市中心的地级城市。滨州市财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三个走在前”的总要求,强化财政投入保障,推动各方资金、资源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域加速流动,赋能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扎实答好“黄河时代”绿色发展的财政问卷。
破题:下好财政政策集成调控的“先手棋”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优化财税政策供给,全面建立并深化落实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签订36份跨界断面补偿协议,兑付补偿资金3020万元,并投资3920万元建成滨州市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助推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2021年,滨州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率高达22.05%,列全省第二位,全国第七位。为放大财政资金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引导撬动作用,连续三年持续推进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累计投入资金2.05亿元,撬动银行信贷资金10.8亿元,有力支持重点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制定出台了滨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
滨州:强化投入保障 赋能绿色发展 让黄河水淌进“富强梦”
山东省滨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云江
山东省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黄河在滨州境内绵延94公里,是全国唯一流经市中心的地级城市。滨州市财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三个走在前”的总要求,强化财政投入保障,推动各方资金、资源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域加速流动,赋能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扎实答好“黄河时代”绿色发展的财政问卷。
破题:下好财政政策集成调控的“先手棋”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优化财税政策供给,全面建立并深化落实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签订36份跨界断面补偿协议,兑付补偿资金3020万元,并投资3920万元建成滨州市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助推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2021年,滨州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率高达22.05%,列全省第二位,全国第七位。为放大财政资金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引导撬动作用,连续三年持续推进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累计投入资金2.05亿元,撬动银行信贷资金10.8亿元,有力支持重点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制定出台了滨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和“十四五”实施方案。2022年统筹财政资金32.8亿元,推动省市7批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实,出台优势产业奖补、企业集团化和产业链条化激励等扶持政策,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9%,连续两年列全省第一位,规上工业营收突破万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为夯实财源建设基础、助力沿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储备。
聚力:答好黄河文章的“民生问卷”
黄河穿城过,但也形成滨州“夹河而建、跨河发展”的瓶颈制约。滨州市将“打通黄河两岸交通梗阻,改善沿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纳入民生实事重点工程,2021年至今,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9亿元,减免市域内滨州黄河公铁路桥、滨通浮桥、黄河浮桥等三座跨黄河桥梁小型客车通行费。总投资28.97亿元的滨州黄河大桥PPP项目进展顺利,建成后将成为黄河南岸县区连接主城区的“新干线”,市民出行便利度会大幅提升,黄河两岸群众交流交往将更加密切。

滨州黄河大桥。滨州市财政局供图
沿黄生态线是滨州城区乃至全市域的生态轴线。近年来,滨州市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黄河生态工程建设,保障完成黄河大道绿化提升、黄河大道淤区彩叶林带建设、小街湾景区建设以及淤背区绿化提升等重点项目,建成高质量、复合型黄河生态廊道,擦亮了黄河“生态底色”。2022年,全市多项财政资金集聚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投入资金2500万元打造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区,投入资金3469万元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投入资金7300万元开展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专项行动,滨州市海洋生态修复项目通过竞争性评审,获批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同时,持续深化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改革,综合运用竞争性评审、以奖代补等方式提升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效率,并积极探索通过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产业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全面改善黄河三角洲和渤海沿岸生态服务功能,沿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突破:坚持“四水四定”建好黄河流域“水生态”
滨州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仅为265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8。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建设更高水平富强滨州的关键时期,全市深入开展“四水四定强引领,五水并举谋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各级各部门解放思想、凝聚合力,推进黄河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一方面,聚焦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大治水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2022年完成涉水投资51.31亿元,实施水务项目88项,大力支持河道综合治理、水闸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秦口河治理等6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水亿方”鲁北水库规划启动,滨州市现代水网体系的“四梁八柱”日趋完善。小清河综合治理等49项重点水利工程,治理河道260公里、除险加固水闸19座,完成了滨州市治水史上投资强度最高、建设任务最重、实施规模最大、治理范围最广的水利建设,实现了对全市重点骨干河道、大中型水闸的全流域、全覆盖治理。
另一方面,持续加强农田水利水网建设,加快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投资31.65亿元实施403万亩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全面完工,涵盖全市耕地面积58%,投资4.3亿元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10项,衬砌灌区渠道96公里,完善了以小开河、簸箕李、韩墩等大型引黄灌区为主力的灌溉工程体系。在全省率先完成473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验收,完成1130个村供水管网改造,受益人口86.7万人。
问效:擦亮黄河时代的城市“新名片”
民富市强,需要有厚实的产业基础。2022年以来,滨州市聚焦打造区域应用型科创高地,实现科技、人才支出15.3亿元,依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整合市级科技领域资金1500万元设立“渤海科技创新券”,用足用好1.41亿元省支持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同时,出台《科技领域市与县(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双型”(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建设贡献激励奖补机制,调动起各级各部门立足科创、支持科创、服务科创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有32家,省级以上科创(人才)平台有351家,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正在加快塑成。
民富市强,需要有厚道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滨州市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着力打造“滨周到”营商名片,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就是其中重要一环。2022年,全市中小微企业政府采购合同授予总额23.60亿元,占全市政府采购总额的86.48%,并通过省市两级融资平台提供政府采购合同融资贷款2.52亿元,切实缓解了中小微企业供应商融资难题。
民富市强,需要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到滨州必看黄河,看黄河必到滨州”文旅品牌为引领,充分挖掘治黄文化特色,持续加大黄河文化建设投入强度,打造了沿黄邹平梯子坝、惠民白龙湾、滨开初心园、滨城小街湾、博兴打渔张等“五点一线”“一段一品”的滨州治黄文化示范区,黄河植物园、黄河文化小镇加快建设,黄河楼开放运营,黄河中央生态公园雏形显现。同时,投入财政资金112.22万元,举办黄河流域景区发展论坛暨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签约文旅项目13个,金额85.9亿元,沿黄9个省区、100余家文旅企业联合发布《黄河流域景区发展滨州宣言》,有力促进了黄河文化研究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财政资金数量、效益“双提升”。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