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8 作者:罗志恒
[大]
[中]
[小]
摘要:
积极财政主动作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粤开证券研究院院长 I罗志恒
7月 14日,财政部召开 2022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总体来看,上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主动作为,通过大规模减税降费退税、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等,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缓解市场主体经营压力、对冲总需求不足、打通供给渠道,为稳定经济大盘作出了较大贡献。下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继续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谋划好增量政策工具,平衡稳增长、防风险、落实基层“三保”和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等多重目标,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上半年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呈现出五大特点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疫情反弹、房地产行业下行、输入性通胀、欧美货币政策收紧等风险,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低收入人群、小微企业、餐饮旅游业等均面临困难,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增速等放缓。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地支持了稳经济、稳就业、稳物价,对财政形势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一是总体形势上,积极的财政政策收支两端同时发力,减收增支下财政收支紧张,但形势逐步好转。...
积极财政主动作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粤开证券研究院院长 I罗志恒
7月 14日,财政部召开 2022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总体来看,上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主动作为,通过大规模减税降费退税、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等,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缓解市场主体经营压力、对冲总需求不足、打通供给渠道,为稳定经济大盘作出了较大贡献。下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继续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谋划好增量政策工具,平衡稳增长、防风险、落实基层“三保”和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等多重目标,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上半年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呈现出五大特点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疫情反弹、房地产行业下行、输入性通胀、欧美货币政策收紧等风险,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低收入人群、小微企业、餐饮旅游业等均面临困难,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增速等放缓。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地支持了稳经济、稳就业、稳物价,对财政形势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一是总体形势上,积极的财政政策收支两端同时发力,减收增支下财政收支紧张,但形势逐步好转。“减收”主要是由于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延续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同时土地市场延续低迷;“增支”主要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稳定经济增长、兜底保障民生、防范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等任务重,刚性支出不减,同时抗疫和纾困支出规模加大。1—6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 10.2%,剔除留抵退税影响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回升至 3.3%。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疫情缓解,经济形势向好发展,6月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降幅明显收窄,剔除留抵退税口径后由负转正。
二是区域结构上明显分化,部分省份受疫情冲击和留抵退税影响,收入同比下降;部分中西部资源型省份收入增速较高。1—5月,北京、河北、广东、浙江、上海等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均下降,分别为-5%、-10.1%、-13.4%、-7.6%和-16.8%,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分别为 3.8%、3.6%、-3%、3.6%和-11.4%。受资源能源类行业增收带动,资源型省份山西、内蒙古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分别达到 36.6%和 39.8%,剔除留抵退税影响后,分别增长 52.4%和 50.6%。
三是支出进度和节奏明显加快,竭力稳增长。上半年经济受疫情冲击有所下行、稳增长压力较大,财政支出节奏偏快。1—6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 5.9%,较上年同期增速提高 1.4个百分点。
四是支出结构上,保障基本民生与扩大基建投资并举。抗疫和基建类支出明显高于整体增速,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和扩大基建投资提供了良好的财力支撑。其中,卫生健康支出增长 7.7%,高于整体增速 1.8个百分点;农林水、交通运输支出分别增长 11%和 12%,高于整体增速 5—6个百分点。
五是加大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推动财力下沉。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地方在落实大规模退税减税政策前提下“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所需财力。1—6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 5.8%,占全国财政支出的 12.1%,在历史同期中处于较低水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 5.9%,在全国财政支出中占到 87.9%。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更加积极主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财政政策相较其他政策而言具有明显优势:见效快、政策传导时间短,财政能够通过基建投资等直接扩大经济总需求;既能发挥总量调节效果,还具有结构性调节的功能;与其他政策配合的杠杆效应强,比如通过贴息、担保补贴等能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畅通经济循环、扩大总需求、提振预期的作用,从具体措施看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并提振经营预期和信心,加强对市场主体支持。截至 6月 25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累计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约 2.58万亿元,预计上半年累计约 2.86万亿元。其中,4月 1日—6月30日,增值税留抵退税已有 17222亿元退到纳税人账户,再加上一季度继续实施此前出台的留抵退税老政策退税 1233亿元,上半年共有 18455亿元退税款退付到纳税人账户,已达去年全年办理退税规模的 2.9倍;新增减税降费 2859亿元,有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办理缓缴税费 4632亿元,有效增加企业现金流。
二是财政政策靠前发力,财政支出靠前、专项债发行使用加快,有利于尽快促进经济企稳回升。今年以来各地加快新增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工作,优化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对稳投资、稳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 6月底,新增专项债券累计发行 3.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 2.4万亿元,完成已下达额度的 98%,有力对冲土地出让收入下行的压力,发挥了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积极作用。1—5月,基建投资增速为 8.2%,高于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 2个百分点。
三是顺应形势,积极谋划多元增量政策,稳投资、促消费、稳预期。考虑到 3、4月份以来新一轮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影响,财政部针对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出台了一系列增量政策,包括在原计划 1.5万亿元留抵退税的规模上再新增 1420亿元,今年出台的各项留抵退税政策新增退税总额达到约 1.64万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延长缓缴期限;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 600亿元,进一步提振汽车消费,促进居民消费持续恢复;财政和货币政策联动,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 3000亿元,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 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由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
四是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当前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偏高,企业面临需求下降和刚性成本增加而压缩用工规模,化解矛盾的关键是增加企业收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今年计划完成城镇新增就业 1100万人,财政具体发力措施包括加大稳岗支持力度,将大型企业稳岗返还比例由 30%提至 50%;失业保险留工补助受益范围由中小微企业,扩大至受疫情影响严重暂时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所有参保企业;增加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等。
五是严肃财经纪律,防范化解风险。一方面,加强退税风险防范,依法严惩偷税、骗税等行为。4月 1日至 6月 29日,已查实骗取留抵退税企业 1645户,挽回留抵退税款 20.34亿元,挽回其他税款损失 14.33亿元。另一方面,在加快预算支出进度的同时,建立“先有预算、再有指标、后有支出”“支出预算余额控制支出指标余额、支出指标余额控制资金支付”的控制机制,严禁超预算、无预算安排支出或开展政府采购,确保财政资金用得又快又好。下半年财政收入大概率回暖,但仍需保持一定支出力度对财政形势的判断要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财政政策空间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总体上,下半年财政收支形势将略好于上半年,但未来财政紧平衡和收支矛盾加大仍将会是常态,财政既要对冲经济社会风险,还要确保自身风险可控,既要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的总量调节功能,更要发挥促进结构性改革的作用。
在经济筑底回暖、土地市场改善、年内存量留抵退税集中退还基本完成等因素支撑下,下半年财政收入有望持续回升。宏观层面,在疫情缓解、政策发力和经济内生修复的推动下,消费自然恢复、房地产投资在政策发力下企稳回升、财政发力带动基建回升,下半年经济将拾级而上,走出 V型反弹,带动财税收入回升。结构层面,随着疫情好转、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放松,6月以来,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已恢复至往年同期水平,下半年房地产投资有望实现单月同比由负转正。房地产市场边际改善,叠加去年下半年低基数因素,预计土地出让收入下半年有望企稳。政策层面,上
半年存量留抵退税集中退还已基本完成,对财政收入的短期冲击将减弱,下半年收入端需要关注的重点在于缓缴社保费以及阶段性减税举措。减税降费生效的前提是企业有经济活动和利润。上半年受疫情冲击,企业的经济活动受限,利润大幅减少,退税的效果可能好于减税降费。当前,我国经济逐步走出谷底,5—6月明显回升,这种情况下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能切实提高企业的获得感,减轻企业负担。
经济“三重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下半年仍要保持适度的支出力度稳增长。一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要继续适度向基建领域倾斜,督促指导地方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尽快分解下达资金,及时做好资金拨付工作。二是督促加快专项债券资金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三是加强与货币政策配合,推动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的开发性金融债尽快落地。在财政贴息下,开发性金融债的融资成本较低,客观上能够承受更低的项目收益率。开发性金融债需尽早落地,托底四季度基建增长,稳定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的信心与预期,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四是仍要防范隐性债务风险和基层财政风险,加强库款调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