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薛志敏 李云涛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大]
[中]
[小]
摘要:
“九五”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2000年,河北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88.9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663元,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半的奋斗目标,在建设经济强省的过程中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河北省正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全面实施“科教兴冀”、“两环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三大主体战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河北的新阶段。
一、全面实施科教兴冀战略,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住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两个关键环节,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产业等领域推进产业化进程,形成新的战略优势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重点建设好石家庄、保定、唐山三个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和贷款担保机制,以河北风险投资公司为先导,创建一...
“九五”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2000年,河北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88.9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663元,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半的奋斗目标,在建设经济强省的过程中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河北省正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全面实施“科教兴冀”、“两环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三大主体战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河北的新阶段。
一、全面实施科教兴冀战略,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住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两个关键环节,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产业等领域推进产业化进程,形成新的战略优势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重点建设好石家庄、保定、唐山三个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和贷款担保机制,以河北风险投资公司为先导,创建一批多种所有制的创业投资公司,支持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吸引国际大财团、大公司在河北兴办高新技术企业。
2、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增进效益、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优势产业,壮大和提高冶金、能源、医药、化工、机械、建材、建筑、食品、纺织等行业,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是加快科研院所转制步伐,鼓励省属科研机构通过资产重组,与企业共建科研联合体或成建制进入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除少数在全国领先的基础研究机构外,其他科研院所全部实现企业化转制。二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社会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政府积极推动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抓好100个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在全省1127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落实各种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推进产学研结合,引导各类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支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形式同企业合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
4、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完善分级办学和加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为重点,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着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支持学校融资建设,不断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教育投资新体制。基础教育重点抓好“普九”后的巩固提高工作,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降低辍学率,提高巩固率、合格率。扩大高中阶段招生规模,到2005年,力争河北省11个省辖市的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0年,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要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河北大学、河北工大等“211工程”和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建成万人以上大学10所,努力创建国内一流大学,使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内领先水平。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实行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扩大成人教育规模,强化劳动者的知识更新,大力实施岗位任职资格培训,抓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5、创造人才优势。一是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质量,造就一批管理型、科技型、特殊技能型人才,形成人才群体。培养一批通晓信息、金融、财会、外贸、城建、法律及现代管理等专业的人才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的现代企业家。二是引进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科技创业者。在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廊坊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积极发展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重点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建设项目为纽带,吸引优秀人才来河北工作或兼职。采取切实措施,为海外留学人员、两院院士来我省创业和开展合作创造条件。三是改革科研成果评定和奖励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给予重奖。改善科研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采取股票期权制、年薪制、技术入股等方式,建立起收入与经济效益、工作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
二、实施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和合作
“两环”是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的独到区位优势。实施两环开放带动战略,核心是发挥区位优势,内外开放并重,带动经济发展。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拓展京津市场和国际市场为目标,下大力引进资金、技术、项目、人才,充分利用京津和海外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加快河北经济发展。
1、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振兴河北沿海产业带。加快河北经济发展,必须积极推进京津冀的产业对接与合作,搞好与京津企业的联合、分工和协作,特别是抓住北京“申奥”成功带来的巨大商机,积极为新北京、新奥运做贡献。一是把发展河北的“奥运经济”放在首位。“奥运经济”涉及河北建筑、建材、冶金、机械、纺织、交通、通讯、旅游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影响方方面面,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是河北环京津发展中的重头戏。二是积极利用京津的科技、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借助国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关村的技术优势,加快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环京津产业带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城郊型经济,开发生产更多无污染的精细蔬菜、高档果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和花卉,形成环京津的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加快建立与京津相融合的集散型市场群。适应京津市场需求,扩大工业品市场占有份额,加快旅游业、建筑业发展和劳务输出,在服务京津的同时,实现河北产业发展和产品升级。三是加快河北沿海经济产业带的发展。充分发挥河北省沿海和港址资源优势,以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三大港口及其集疏通道为依托,把临港产业、海洋经济和港城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结合大型重化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国有企业的优化重组发展临港工业。大力发展以海水养殖、海洋捕捞为基础,海水直接利用、海盐业、海洋食品和制药、滨海旅游业等为重点的海洋产业,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京唐港区和黄骅港区建设,完善秦皇岛港区功能,繁荣港口经济,形成新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带。
2、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一是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在河北省投资,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探索采用并购、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农业、城市基础设施、环保、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着力扩展商业、外贸、旅游、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招商引资。二是鼓励外商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利用外资的技术改造项目。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改进招商方式,扩大直接利用外资规模。实施灵活的招商引资对策,提高招商引资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积极推动企业境外上市融资以及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双边政府贷款,加强外债管理,防范外债风险,保证对外信誉。
3、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高河北省外贸依存度。重视科技兴贸,提高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名优商品及机电设备的出口比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品贸易,扩大纺织、轻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名牌农产品的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巩固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亚洲市场,进一步开发北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市场,着力开拓非洲、拉美、中东、东欧等新兴市场。实施大经贸战略,加快培育和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继续发展和规范加工贸易。争取在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和石家庄机场建立保税加工区和保税仓库。增加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加强口岸建设和管理,改善外贸进出口环境。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推动外贸企业实行工贸、农贸、科贸、商贸联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改组,培育一批民营进出口企业。
4、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河北省的优势企业向海外投资,通过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跨国经营。以非洲、南美、中亚为重点,发展资源导向型的境外投资,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引导和支持河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机械、医药、建材等行业到国外投资办厂。鼓励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两头在外”,到国外建立销售和研究开发基地。加强境外投资企业管理和政策引导,健全境外投资企业的服务体系,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对外投资的安全度。扩大劳务合作和对外工程承包,积极开展建筑工程、矿山勘探和开采、天然气管道等领域的业务,带动河北省技术、机电设备、材料、零部件的输出。
5、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准备工作。重点是抓紧清理、调整地方性政策法规,加强人员培训,规范政府行为,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各类企业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清洁生产等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河北省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建立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资源永续利用、生态保持平衡、环境美观清洁的基础之上。
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搞好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努力保持低生育水平。“十五”期间,河北省力争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十五”末人口总量控制在6920万人以内。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积极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各项优质服务工作。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把实行计划生育与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帮助计划生育农户增加收入,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加强流动人口和城市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为流动人口和城市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海洋等国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立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一是按照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开发保护并行的方针,坚持把节水放在首要位置,强化节水意识,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到2005年,河北省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将达到4500万亩,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降低30%左右。二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农用地转用、征用审批。搞好农地整理和土地开发复垦工作,推进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的集约使用和内涵挖潜,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巩固良好的矿业秩序。引导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坚决制止非法采矿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四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依法保护林木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全面落实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林地使用许可证制度,保持森林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五是大力推进和完善海域使用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开展海洋资源调查,搞好海洋功能区划,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构筑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
3、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的方针,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管理和治理,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平衡。着力抓好省会石家庄及中心城市环境改善工程、河北省防沙治沙工程、张家口和承德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首都周围绿化工程、河北省小流域治理工程、再建三个“塞罕坝”林场一期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以大流域重点治理为骨干,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山水林田路统筹安排,集中力量抓好国家重点防治项目。在退耕地区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水源涵养林和优质牧草,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投资运行机制,把生态环境建设同保护人民利益结合起来。到2005年,力争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00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面积5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万公顷,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26万公顷。着力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推行清洁生产,增强企业治理“三废”能力,重点抓好造纸、水泥、冶金、制药等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集中处理,巩固和提高“一控双达标”成果。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突出解决城市大气、水、垃圾、噪声污染问题。重视农村的污染防治,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推广秸秆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搞好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加强饲料、兽药和农药质量管理,防治农业和食品污染,保证农产品和食品的食用安全。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推动环境标志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大环保立法、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各种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