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刘存厚 廊坊市财政局局长
[大]
[中]
[小]
摘要:
深化财政支出改革、创新支出管理机制是当前各级财政部门普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支出管理改革滞后也是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这种认识,廊坊市按照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约束有力、讲求效益的改革方向,坚持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支出方式和强化支出管理手段三套车同时驾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由一般竞争性领域向满足公共需要的方向转变,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支出体系
建设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必须以“市场失灵”为准则,界定政府的活动范围,决定财政支出的进退取舍。廊坊市财政部门从两个环节入手,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快实现战略调整,初步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分配关系。
一是消除“越位”,按照公共财政的职能需要,在预算安排上,对企业挖潜改造等生产建设性支出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了削减。2000年全市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完成2666万元,比1998年下降15.4%。在执行过程中,对财政供给范围进行了全面清理,将事业单位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区别对待。市本级1999年将广播、科委、农林等部门所属的28个事业单位,以彻底“断奶”或减少补助的方式推向市场,清理人员268名;2000年将食品研究所、机械化研究...
深化财政支出改革、创新支出管理机制是当前各级财政部门普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支出管理改革滞后也是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这种认识,廊坊市按照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约束有力、讲求效益的改革方向,坚持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支出方式和强化支出管理手段三套车同时驾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由一般竞争性领域向满足公共需要的方向转变,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支出体系
建设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必须以“市场失灵”为准则,界定政府的活动范围,决定财政支出的进退取舍。廊坊市财政部门从两个环节入手,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快实现战略调整,初步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分配关系。
一是消除“越位”,按照公共财政的职能需要,在预算安排上,对企业挖潜改造等生产建设性支出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了削减。2000年全市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完成2666万元,比1998年下降15.4%。在执行过程中,对财政供给范围进行了全面清理,将事业单位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区别对待。市本级1999年将广播、科委、农林等部门所属的28个事业单位,以彻底“断奶”或减少补助的方式推向市场,清理人员268名;2000年将食品研究所、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推向市场,有效地减轻了财政负担。三河市把园林市政、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经营性事业单位彻底剥离出去,裁减人员2709人;霸州市先后削减了25个生产性支出项目,并把外贸、物资、商业、医院等15家单位全部推向市场。此外,全市还推进教育事业布局调整,撤并农村小学375所,有效地减轻了财政包袱。
二是积极“补位”,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在优先保证公教人员工资、政权机关运转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前提下,对农业、教育、科技、公检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支出给予了有力支持。尤其在社会保障方面,除了重点满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抚恤、救灾等方面的支出需要外,廊坊市本级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医疗保险改革,目前已经拓展到县,并进行了三条保障线向两条保障线的转轨试点。从1995年到2000年,全市个人支出年均递增23.3%,社会保障支出年均递增109.5%,支农支出年均递增9.1%,教育支出年均递增20.5%,科技支出年均递增34.2%,有效地增强了财政对社会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
二、转变财政支出方式,由粗放式的微观投入向科学化的宏观调控转变,加快构建财源良性循环体系
在目前市场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地方可用财力尚不充裕的情况下,财政部门必须妥善处理好拉动区域经济稳定增长与提高公共支出保障程度的相互关系,灵活选择扶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准确把握淡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时机,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廊坊市财政部门依据自身的财力状况,在广理社会之财上下功夫,在转变支出方式上做文章,进一步放大调控功能。
一是加快国有企业改制,用资产换钱。按照“抓大放小、以退为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嫁接、改造、出售、并购联合、减持国有股等资本运作手段,积极吸引国外资本、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加快与国有资本的有效对接,使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有效地增加了政府可控财力规模。目前全市已有298家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国有、集体企业,通过嫁接改造、资产重组焕发了生机。其中霸州市结合企业改制,对钢窗厂、链条厂、皮革厂等6家市办工业进行了嫁接改造,使国有资产增值3500万元,年增利税400多万元。
二是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向社会引钱。按照“退二进三、退城进郊”的思路,推进行政事业资产重组,加快资源共享步伐,腾出黄金地段进行商业开发,利用级差地租的办法促使土地最大限度的增值。霸州市通过对市办工业进行退城进郊改造,先后建成5个大型综合市场,使国有资产增值3500万元,还对市委、市政府大院进行整体出让,谋划运作了投资5000万元的行政中心项目。同时,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对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市政设施的经营权、广告权、冠名权进行市场化运作,用无形资产置换可用资金。其中,廊坊新世纪步行街就是按照“财政投资为主、社会集资为辅”的思路,将开敞式排污渠改造成了目前国内最长的现代化步行街。霸州市则在财政未花一分钱的情况下完成了投资3600万元的气化工程、第一医院病房楼等重点项目。
三是注重激活多元投入,从域外筹钱。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大好机遇,筛选、申报一批优势产业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促进域外资金有效流入,使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得到了有效缓解。三年时间全市累计争取国债资金22492万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45270万元,世界银行及其他外国政府贷款近2亿元,相继建成了污水处理厂、第二水源地工程、管道燃气二期工程、市区环路工程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并以此撬动了80多亿元的城建投入。
四是建立风险担保机制,向银行借钱。一方面通过设立高科技风险基金、建立风险担保机制等手段,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拉动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其中三河市筹措3000万元设立了“科技风险基金”、“市长特别基金”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基金”,使汉王制造、科宇星光、协和药业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相继启动见效。另一方面,采取财政贴息的办法,撬动农户小额贷款,吸引农业多元投入。2000年全市累计发放农户建设大棚、舍饲养殖等小额贷款9.6亿元,其中霸州市采取财政贴息引导方式,先后投融资2200多万元,发展名特棚菜1万多亩,使农业结构调整步入了“快车道”。
三、强化支出管理手段,由单纯的预算内收支向预算内外统筹管理转变,加快构建综合预算管理体系
“比重适当、集散有度、收支合理、使用得当”是财政收支的发展方向,要求财政部门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预算内外统管、资金资产同抓,不断矫正职能范围的“越位”与“缺位”现象,使预算分配资金的范围和方向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财政职能相吻合。廊坊市按照预算编审与预算执行相互分离、支出管理与财政监督紧密结合的原则,从三个方面对支出管理机制进行了完善。
第一,以预算编制改革为统帅,把好支出源头。一是实行综合预算,增强支出能力。按照内外结合、捆绑使用的原则,廊坊市1998年从市本级开始实施了综合预算,将单位一般预算外资金调入预算统一安排,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当年就增加可控资金7933万元;1999年将专项预算外资金中的城建资金全部纳入了预算管理。市本级通过实施综合预算,三年共增加财力2个多亿。各县也普遍实施了综合预算,将预算外资金调入预算,有效地缓解了支出压力。其中,2000年三河市共调入预算外资金4000万元,香河县调入预算外资金3786万元。二是实行零基预算,提高支出效益。各级按照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重新核定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对个人部分支出按标准逐人核定;对公用经费中的公务费分类分档按定额编制预算,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等编到具体项目;对专项支出根据剩余财力情况,科学筛选确定,落实滚动管理,从源头上进一步理顺了收入渠道和分配关系。三是实行部门预算,规范支出行为。市本级和大厂、永清、大城等县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部门预算,将财政预算拨款、预算外专户核拨资金、其他收入等各类资金全部编入收支计划,使预算内外资金全部实现了财政统管,初步建立了以部门预算为基本组织形式的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机制。
第二,以财政集中支付为重点,规范预算执行。对个人部分支出,推行了工资发放银行化,到目前为止,全市纳入工资发放银行化的单位753个,占全额拨款单位总数的90%,代发工资人员达44199人,大大减少了资金拨付环节,遏制了财政供养人员的刚性增长;对大宗公用支出,落实了政府采购制度,涉及办公设备、定点单位、修缮项目、工程劳务等诸多领域,三年来全市采购总量达4个多亿,节约资金5453万元,有效地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规模效益;对日常办公性支出,在大力压缩会议费、接待费、邮电费等消费性支出的同时,市本级实行了文印和耗材统一管理,并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公务用车专线,有力地推动了资源共享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市县两级在102家试点单位推行了财政集中支付制度。通过设立统一的集中支付账户,取消单位的所有银行账户,初步实现了个人工资银行代发、大宗支出政府采购、日常支出定期报账。文安、香河等县还在所辖乡镇全面推行了零户统管,有力地堵塞了支出漏洞。
第三,以提高资金效益为目的,强化监督机制。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建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拍卖行和产权转让市场,制定了《廊坊市国有资产拍卖管理暂行规定》,将全市国有资产的出售及有偿转让统一进行规范运作,使资产在流动重组中实现了保值增值。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拍卖资产9800万元,进一步增强了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在专项资金的管理方面,对支农、基建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完善“报账制”管理,进行全程监督,尤其在国债资金管理上实行了“共开账户、同留印鉴、资金封闭运行”的管理办法,有效地防止了截留、挪用现象的发生。在基础设施的管理方面,科学调剂国有资产,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其中霸州市把法院、司法局等单位调换到倒闭或外迁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并把卫校、师范等学校合并到职成总校,避免了国有资源的重复配置。在财政投资的管理方面,市本级和部分县从1999年起对财政投资的基建项目严格进行了“三算”审计,其中市本级累计审核基建投资5.68亿元,审减资金9980万元;开发区累计审核基建工程46项,审减资金1557万元,为财政支出管理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