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 谱写财政支持经济建设新篇章

作者: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
来源:《中国财政》2021年第14期 2021/07/2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财政经济建设工作是联系财政部门与经济建设、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是财政作用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等重要任务。财政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创新完善政策,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投资、工业和信息化、能源、粮食、商贸流通、交通运输、节能环保、中小企业等领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财政经建资金分配中主动算大账、算政治账、算长远账,支持实施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推动多项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支持增加有效投资和扩大内需,推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粮食能源安全,多项工作得到地方政府、人民群众广泛好评,一系列资金政策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做实做优做强


(一)聚焦关键领域,精准施策推动提高制造业自主化水平。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财政部积极支持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相关产业链上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新材料,以及产业链协同创新、重点产业升级服务平台建设、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和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试点等,推动制造业自主化水平大幅提高。

(二)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支持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和容纳就业的生力军。中央财政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一是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发挥地方资源聚集优势,为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二是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双创升级。支持200个开发区打造不同类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提升特色载体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十三五”期间,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小微企业研发经费较2015年增长78.9%,专利申请数较2015年增长99.3%;各地累计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万多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2家;引导地方建立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总数超1.4万家。

(三)加强政策创新与协同,多措并举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积极探索加强财政政策与产业、金融等政策协调,支持产业发展。一是发起成立相关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化长效运行机制,支持实体经济做优做强。据不完全统计,财政资金投入相关基金放大效应达到15倍左右。二是针对国产重大技术装备推广难、应用难的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支持首台(套)装备应用的保险补偿机制。截至2020年,共拉动2900亿元装备的市场,财政资金放大效应约24倍。三是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鼓励地方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等。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笔数从2017年的10.6万笔增加至2020年的18.5万笔,新增小微企业融资年化担保额从4511亿元提高至6600多亿元,年化担保费率从1.77%降至1.18%。


聚焦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拓展投资空间,进一步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一)支持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宜居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加大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补齐城市建设短板,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一是实施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启动实施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宜居性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有效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拉动了有效投资,促进了投融资模式创新,确保城市建设长期可持续。二是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有关部署,会同有关部门支持部分治理任务较重的城市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目前,示范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三是支持中西部地区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2019年以来新建及改造管网超过7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厂规模3000万立方米/天,中西部地区城镇污水收集及处理能力显著提高。

(二)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支持交通运输领域基础设施稳投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支持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出台了一系列财税政策。公路方面,积极支持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国边防公路、综合交通枢纽、灾后恢复重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铁路方面,支持铁路建设和健康发展,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民航方面,支持民航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用支线飞机的研发和应用。水运方面,支持航道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支持老旧船舶报废更新。邮政方面,安排资金支持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在上述政策支持下,我国交通运输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超过51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1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农村公路超过43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铁路营业总里程14.6万公里,其中高铁3.8万公里;民用航空运输机场241个;新增及改善内河航道里程约5200公里;邮路和快递服务网总长度超过4000万公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三)推动《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落地。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按照受益范围、行政效率、权责利统一、激励地方主动作为等原则,对交通运输6个领域55个事项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进行了划分,并进一步将财政事权涉及的战略规划、政策决定、执行实施、监督评价等在中央与地方间作出安排。改革方案的印发对合理划分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坚持民生导向,支持加快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为积极支持地方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财政资金采取直达方式管理,快速到达市县基层,有效助力地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本补齐地方应急物资储备短板。初步统计,全国338个地级市和2784个县(区)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覆盖面达到98.8%。

(五)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加快信息化普及。财政部自2015年起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截至2020年底,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约1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和5万个4G基站建设,有力推动了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建设,贫困村光纤、4G宽带网络覆盖率超过98%,提前超额完成脱贫攻坚规划任务。


优化完善粮食流通支持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积极支持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新型补贴制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按照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原则,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2014年起,国家先后取消大豆和玉米等临时收储政策,全面实行市场化收购,同时,中央财政逐步建立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制度,玉米大豆种植呈现“生产稳定、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随着玉米和大豆市场价格回升,农民种粮收益增加,远超过改革前水平。2018年中央财政启动实施稻谷补贴政策,有效保护农民种粮利益,更高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上述政策支持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粮食储备充裕,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为缓解产粮大县财政困难,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近年来中央财政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并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形成了包含常规产粮大县奖励、超级产粮大县奖励、产油大县奖励、商品粮大省奖励、制种大县奖励、“优质粮食工程”奖励等在内的奖励政策体系,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中央财政每年平均奖励产粮大县1000多个,获奖县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80%左右,商品量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90%左右。截至2020年底,科学布点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4000多个,实现了产粮大县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全覆盖;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质检机构网络,提高1500多个粮食质检机构装备和服务功能,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覆盖面提升了60%;“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扶持389个示范县和1200多个示范企业,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增加优质粮食4700万吨。


支持优化能源供需结构,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实现


(一)坚定不移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近年来,中央财政多措并举,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开拓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销量创历史新高,连续六年领跑全球。2021年1─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73.2万辆,同比增长2.5倍。基本建立了结构完整的内循环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形成了一批行业领先的优势企业。

(二)坚决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助力光伏扶贫,“照亮”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路。2017年以来,财政部创新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积极探索“新能源+扶贫”的光伏扶贫新模式,有效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过几年努力,光伏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全国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规模达到1500万千瓦,覆盖6.6万个贫困村,惠及贫困户超过279万户,预计年发电收益130亿元,且将持续稳定发挥“政策红利”20年,在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稳固脱贫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采不尽的阳光金矿”。

(三)大力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助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世界领先。根据《可再生能源法》,中央财政积极支持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大力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行业在各方面持续保持世界领先,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一是总规模和新增规模全球领先。截至2020年底,风电、光伏发电总规模合计超过5.3亿千瓦,是第二名美国的2.5倍。二是产业链和技术水平全球领先。我国风电、光伏发电企业均已掌握核心技术,全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全球风电、光伏发电企业前10名中,有一半是中国企业。三是成本控制水平全球领先。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及装机规模增长,风电、光伏发电建设成本快速下降,其中光伏组件成本自2012年以来下降了90%以上。由于成本较低,国内大量光伏组件出口至美、欧、亚、非等地区国家,推动了全球风电、光伏发电应用的迅速增长。


优化内外贸支持政策,加快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支持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财政部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补齐流通短板。一是推动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提速增效。支持供应链体系建设,补齐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不足和冷链物流等短板。二是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补齐流通体系短板。支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大力推动电商扶贫,构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高效流通渠道。三是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支持开展重点城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1430家,各类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等近4万家,生鲜超市3.2万家;形成了以“农批零”为主(约占70%),农超对接(约占20%)、电子商务(约占10%)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农产品流通格局。2014─2020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1800亿元增长到1.79万亿元,扩大了8.9倍,累计带动618.8万贫困农民增收。2020年,37个重点城市专利运营次数达到18.8万次,专利质押金额达到808.9亿元,分别占全国的46.4%和51.9%。

(二)支持推动外贸外资稳中提质,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财政部多措并举促进外贸稳中提质,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加大吸引外资,有序开展对外投资,有力支撑稳外贸稳外资,推动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2020年,我国贸易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利用外资规模增至1493亿美元,跃居全球首位;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31%,超万家传统外贸企业触网上线,1800多个海外仓成为海外营销重要节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全年出口约1000亿美元。

责任编辑  韩璐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