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尹学群: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绘就“千万工程”财政新画卷

作者: 浙江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尹学群
来源: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 2023/07/24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不断绘就“千万工程”财政新画卷

浙江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尹学群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年来,浙江省各级财政部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加大投入、迭代政策、完善机制,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助力擘画“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共富乡村”迭代升级的乡村新图景。





深刻领会“千万工程”蕴含的丰富内涵,切实增强财政推进“千万工程”的责任感紧迫感



(一)深刻认识“千万工程”是以“八八战略”为根本指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生动缩影。“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与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上高度契合、逻辑上一脉相承。“千万工程”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多措并举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多管齐下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实现了乡村美丽与农民富足的统一。这一实践纲举目张,体现了浙江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三农”领域的先行探索,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二)深刻认识“千万工程”是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引导公共财政实现本质回归的鲜活教材。在推进“千万工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为广阔乡村谋振兴,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非凡的战略视野、胸襟格局和博大情怀,为新时代财政工作提供了价值指引。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中心,从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入手,补齐农村建设这块突出短板, 切实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才能彰显新时代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让公共财政实至名归。


(三)深刻认识“千万工程”是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战略支点,有力撬动乡村振兴的战略杠杆。从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以乡村现代化为重点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内涵不断丰富, 要求不断提升, 影响力不断扩大。美丽乡村、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概念均脱胎于“千万工程”,在浙江首次提出,并逐步走向全国。如今浙江在“千万工程”的推进过程中, 依托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五水共治”等,培育生态农业、绿色产业, 创造新的增长点,推进了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深刻变革,有力撬动了乡村振兴大战略的实施。


(四)深刻认识“千万工程”是以生态富民强村为实践样板,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省域示范。共同富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20年来,浙江财政持续加大“千万工程”支持力度,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花大功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为有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发展机会公平奠定坚实基础,以生态富民强村的美好图景为全国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更好锻造“重要窗口”形象的鲜明标识。




坚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集中财力、集成政策助推乡村振兴



20年来,浙江省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从乡村发展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先后出台六轮财政支持“千万工程”政策,完善全过程资金绩效管理机制,不断把“千万工程”蓝图绘就得更生动更精彩。


(一)坚持久久为功,持续强化投入保障。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点保障乡村建设支出,确保不因资金问题影响“千万工程”推进。一是将“千万工程”建设资金纳入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努力实现财政资金投入与“千万工程”建设任务相匹配。2003年以来,浙江省财政支持“千万工程”投入稳定增长,从2003年的6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64亿元,增长44倍,累计投入超过3000亿元。二是进一步拓宽“千万工程”资金来源,通过健全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业农村机制,引导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2022年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624亿元。三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采用竞争性遴选、投资激励等方式,带动农民和集体自筹以及社会资本投入,逐步形成“财政支持、村民筹集、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如金华市财政通过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切实加强“千万工程”投入保障,20年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资金逾333亿元,从2003年的1.41亿元到2023年的22.37亿元,翻了4番。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千万工程”投入,2003年以来共吸引村集体投入、社会捐助、金融资本投入等资金超61亿元,有力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二)坚持与时俱进,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始终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逐步拓展深化财政支持政策,积极助推“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一是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初期示范引领阶段,围绕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对村庄整治项目实施以奖代补,重点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省财政设立“千万工程”专项资金,重点对“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等四个方面的整治建设项目进行奖补。各级财政按照待整治村每个补助不少于22万元,已整治村每个补助不少于10万元标准落实财政补助资金,集中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二是在“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阶段,围绕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和因素法分配资金,支持全域打造美丽乡村。支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对重点村按类别平均每村分别补助700万元、500万元。通过专项补助和考核奖补等方式,2019年以来,省财政累计安排90亿元支持推进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补助经费纳入集中财力办大事体系,并逐步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全省500人以上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三是在“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阶段,围绕推动乡村更加和美共富,出台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和未来乡村财政奖励政策,推进乡村更加和美共富。对未来乡村创建成效较好的县(市、区)给予奖励,助力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支持实施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相融合的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


(三)坚持绩效导向,持续强化资金管理。始终坚持绩效优先,以乡村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更加美好为绩效目标,强化政策资金全过程管理,确保“千万工程”取得实效。一是在政策制订阶段,提前参与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代“千万工程”决策部署,深度研究省级相关主管部门提出的政策措施,从财力可持续、收支能平衡、风险易防控、资金有绩效等方面共同谋划支持政策。二是在政策实施阶段,强化项目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管,事前明确项目绩效目标,加强事中绩效监控和事后绩效评价,及时掌握项目实施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三是在政策完成阶段,总结政策实施经验及成效,推动完善下一步政策。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政策完善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同时,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相关资金统筹整合,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合力,避免政策资金重复低效投入。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深化“千万工程”中展现财政新作为新担当



浙江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千万工程”的重要批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对标全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千万工程”新画卷,为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贡献财政力量。


(一)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梳理界定农业农村领域事权关系,明确支出责任,探索将各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农业农村支出情况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农业农村优先保障的政策目标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财政杠杆撬动作用,迭代优化农业农村重大投资激励政策,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建设。健全完善财金协同长效机制,强化财政政策与担保、保险等金融工具有效衔接和密切协同,促进财政与金融资源互补、相互赋能,形成更加高效、更加协同的支农机制。


(二)进一步迭代优化财政支持政策。加强支农政策顶层设计,主动对接、主动融入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谋划支农政策、制定任务目标、明确资金使用方向。以财政支持“大三农”政策体系变革重塑为抓手,进一步统筹政策资源、资金资源、项目资源,一个口子抓好资金要素保障,体系化、协同化支持深化“千万工程”重点工作有序开展。探索引入“基数+激励”的资金安排机制,推动形成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基础、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新模式,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创新性。


(三)进一步明确财政支持重点。聚焦产业振兴,立足乡村特色资源禀赋,在深化“千万工程”中重点支持大项目、大平台建设,连片成线打造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探索构建形成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聚焦宜居宜业,支持集中连片开展村庄微改造精提升,进一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城乡发展融合度。聚焦强村富民,系统谋划推进农业农村改革集成,充分调动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积极支持农民创业就业和农村改革赋能,进一步推进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农民收入增长提档、农村“扩中”“提低”提速。



责任编辑陆安平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