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石化清:农业保险提质增效 护航贵州乡村振兴
农业保险提质增效 护航贵州乡村振兴
贵州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石化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国家保护和扶持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既是惠民利民的金融政策,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政府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经济损失的农户提供保险,能有效分散农业风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着眼“愿保尽保”,逐年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数量和参保户数,保险覆盖面、覆盖率进一步扩大。截至2022年底,贵州政策性农业险种已覆盖水稻、玉米等97个品种,险种涵盖面全、品种丰富,保费规模达19.54亿元,共计为850.99万户(次)农业生产主体提供自然灾害、疫病、意外事故及市场价格波动等多重风险保障2062.84亿元,为保障农民安心抓生产和维护粮食安全注入了“强心剂”。
对覆盖面较广、惠及农户较多的中央财政保费补贴险种实施提标。全省水稻、玉米保额从500元/亩分别提升至700元/亩、600元/亩,小麦保额从300元/亩提升至480元/亩,能繁母猪保额从1000元/头提升至1500元/头,育肥猪保额从500元/头提升至800元/头,农户因灾获得保险赔款补偿提高20%—93%,有效分散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同时对中央财政保费补贴险种参保农户实施自缴保费降费,将农户自行承担的保费缴纳比例从20%调减至15%,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提升生产积极性。
在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增加地方农业保险品类,健全分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政策性农业险种体系。先后在贵阳市开阳县、清镇市等县域开展高标准农田水稻、玉米完全成本补充保险;在黔东南州岑巩县开展水稻制种保险试点;在黔南、铜仁等地开展森林遥感碳汇指数保险、大豆完全成本保险、草原保险试点,补齐农业保险领域的“短板”。向生态护林员捐赠护林员保险,有效解决护林员灾病后顾之忧。
以维护投保农户合法权益为出发点,督促保险机构严格落实《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按照“主动、迅速、科学、合理”原则,做好理赔工作,加快理赔进度,确保应赔尽赔。2022年,贵州全省农业保险理赔金额共计14.34亿元,较上年增加33.31%,简单赔付率80.51%,较上年提升11.8个百分点,其中农户获赔8.14亿元,各类农业生产组织获赔6.2亿元。特别是为有效应对全省持续高温少雨,部分地区受旱灾严重的实际情况,实施整体精准调控,全省整体赔付率高达99.21%,部分农户受益倍数达36倍,真正达到减损增收效果。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在支持农业强国之路上,强力的财力保障是基础,坚定不移维护农业生产安全是根本,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有力抓手,必须不断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在“扩面、提标、增品、快赔”的基础上,以持续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发展目标,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让政策性农业保险成为贵州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助推器”“稳定器”。
一是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安排一定增幅的省级预算资金,保障农业保险覆盖“再扩围”。二是进一步丰富保险品种,积极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及保险模式,推进气象综合指数保险、林业碳汇保险等试点建设,促进农业保险供给“再升级”。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加农业保险,提高农业保险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实现农户保险意识“再提升”。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持续提升农业生产应对风险挑战的韧性,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保驾护航”,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财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