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江苏省财政厅:支持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江苏样板”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通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及改善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系列行动,乡村人居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如何在良好的基础条件下进一步提升“三农”工作水平,形成乡村建设行动的综合抓手,成为新形势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课题。
围绕培育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重塑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江苏省财政厅主动作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试点示范阶段,省级财政投入8.94亿元聚焦支持13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面上创建阶段,每年安排3亿元实行财政奖补。截至目前,共安排省级奖补资金15.8亿元,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40个,展现了富有活力的美好乡村模样,呈现了田园乡村与繁华都市交相辉映、美美与共、城乡融合的生动图景,在全国形成了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省政府成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农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等15个部门组成。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强化实体化运作,各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省财政厅制定出台支持政策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自然资源厅在推进不动产登记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农业农村厅不断推动特色田园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村庄着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指导各地建立立项、招投标、质量监督等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实行设计师负责制,鼓励在乡村工程建设中引入EPC(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
二是加强技术支撑与过程指导。编印《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指南》《乡村营建案例手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解读》等系列文件,指导市县开展工作。邀请设计大师、专家学者和优秀设计团队实质性、全过程参与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和建设,推行规划设计陪伴式服务。建立规划设计方案和工作方案“双审查”机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试点村庄规划设计方案逐一把关,确保规划设计成果切合乡村建设发展实际。印发《特色田园乡村考核评价命名标准》,按照“县级初验推荐、市级复验、省级验收”程序,省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省级验收,确保验收命名村庄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三是完善政策体系。根据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健全体制机制。优化修订了《特色田园乡村考核评价命名标准》,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导向性要求,强化了负面清单管理;印发了《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工作方案》,在扎实推进试点建设的同时,启动开展更广的面上创建工作;研究制定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加强动态管理不断巩固建设成果。
四是加强工作创新。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文联等部门单位联合举办“丹青妙笔绘田园乡村”活动,彰显特色田园乡村美学价值,激发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行动。经作品征集、网络投票、专家评审、公示及核实等程序,从百所高校在校生的近2300幅(组)参赛作品中产生86幅(组)获奖作品。优选部分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和传统村落,与周边旅游资源串联形成22条、26条美丽田园乡村游赏线路,分别于2021年“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发布,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宣传推介,游线涉及村庄游客量明显增长。
截至目前,全省通过试点示范和面上创建,已建成54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去年,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督查组用“江苏样板”等关键词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是探索了乡村振兴多元路径。全省已命名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涵盖了多种农业产业类型,兼顾水乡、山地、平原等不同地形地貌特点以及经济薄弱村帮促等因素,类型多样,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各地注重深度挖掘不同乡村的特色资源禀赋,探索推动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二是发挥了集聚示范带动作用。51个县(市、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数量超过5个,其中16个县(市、区)数量已超过10个。苏州、南京、扬州、盐城等地在点的创建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已从市域层面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加强区域沿线设施建设和环境提升,“串点连线成片”形成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雏形。
三是综合效应不断叠加放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围绕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特色风貌、乡村治理、工作创新等方面重点发力,带动了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要素流向农村,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重塑了乡村魅力和吸引力,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综合示范效应。
下一步,江苏省财政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有关要求,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展面上创建,创新工作机制,到2025年建成1000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推动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从点向区域集聚示范延伸、拓展,形成一批融山水、田园、产业、乡愁于一体的示范区(带)。同时,对已命名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回头看”,实现动态管理,持续巩固建设成果,确保特色田园乡村发展有活力、可持续。
责任编辑: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