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财政助力乡村振兴 打造农村综改试点试验区“延平样本”

作者: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财政局
来源: 2022/07/07

财政助力乡村振兴 

打造农村综改试点试验区“延平样本”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财政局08:21




延平区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是福建省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因延平城“山围八面绿,水绕两江青”,也是闻名全国的“绿色金库”。


2018年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延平区以入选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契机,深入学党史、主动办实事,加速在国家级生态乡镇巨口乡实践探索,书写了“点厝成金”的发展新故事,绘就了村美、业兴、人和的乡村振兴全景画卷和农村综合性改革的“延平样本”。





探索实践


2018年7月,延平区被纳入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在福建省财政厅,南平市财政局和延平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延平区财政局、巨口乡找准突破口探索新思路,一系列举措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借力引智,补人才短板。首创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机制,与中国社科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建成闽北乡村干部学校;对接“南平机制”,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创建“绿色智库”;实施新乡贤计划、青年创业计划,以招商促发展、情怀促回归、引智促升华;启动“农村综合改革头脑风暴沙龙”,在上海、苏州、福州、深圳、延平等地,不定期举办主题活动;引进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持续举办“延平乡村艺术季”活动,吸引国内外艺术家驻地创作;借力媒体推进乡村品牌化建设……巨口乡以跨行业思维与全媒体视角为保障,促进人才汇聚,智慧竞相迸发。


机制先行,创新驱动。为实现农村综改既定目标,巨口乡从完善四项机制上打好“组合拳”:一是树平台,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打造巨福公司平台,探索“古厝生态银行”模式(古厝为福建方言中对古民居、老建筑的称谓);建立“平台公司+村集体+农户+X”等四维联结的村集体经济改革新模式;鼓励“一村一品”,打造了省级乡村振兴试点九龙村、网红打卡艺术地谷园村、民宿体验区岭根村等精品特色村。二是强组织,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广网格化管理机制,发挥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的作用,聘请乡贤、退休干部等成立20多个乡村振兴理事会。牢固树立“党建+X”理念,完善村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发挥软法约束作用,制定一批村规民约;以农村文化礼堂和文化广场为主阵地,弘扬传统文化,深化“孝廉文化”建设。三是增效益,构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建立完善闲置资产开发利用工作机制等一系列举措,采取资金整合、以奖代补、资金入股改革项目分红等作为村级集体增收新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重点打造承载村集体村民增收、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机制项目。四是促和谐,建立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机制。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活动,总结提升“万人保洁”机制,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常态化。



改革成效


(一)生态宜居。 得益于改革,巨口乡守住了传统乡村风貌,使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全乡获评中国传统村落4个、省级传统村落7个,农、旅、林、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二)产业兴旺。综改资金以拨改投的新形式,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形成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机制。8个试点村村集体经济持续提升;建设圣丰、谷源生态农业园等农业项目11个,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多元。西交利物浦大学延平区资产资源文化工作站、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延平工作站、厦门水彩画会、彩虹桥台湾青年创业等16个基地相继入驻,吸引60多批次4800多名艺术院校师生前来写生、实践、教学。全乡新增农业创客20人,返乡创业300多人,筹集投入民间资本近1亿元。以“旅游+”形式拉长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引游客逾50万人次。


(三)文化为魂。制定系统的古村、古厝保护开发规划,有机更新、活化利用是首要原则。历经沧桑的礼堂变成文化讲坛、乡创空间;废弃学校变成青年旅社;竹编、剪纸等民间技艺,走进了课堂,传给了游客……广大的乡村迎来了历史根脉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四)乡风文明。巨口乡党委、政府深谙“村村洁净处处风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人”的道理,探索人居环境整治创新做法,动员农民群众投身美丽家园建设,提升农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并且开展各类宣传和培训,形成了人人都是保洁员、服务员、讲解员、传播员的山好、水美、人和的文明新风。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