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广州: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广东省广州市财政局副局长 陈红燕
来源:《中国财政》2022年第12期 2022/06/29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广州市财政局副局长 陈红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广州市财政部门自觉履行职能,积极作为,多措并举,从科技创新、产业培育、集聚人才、优化环境等多个方面做好资金保障,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助力广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十三五”时期,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主体壮大、湾区协同、三品战略、绿色生态、营商环境广州制造业“八大提质工程”,广州已成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培育了若干个千亿级工业集群和超100个百亿级大型骨干企业,工业综合实力、配套能力居全国前列。在一线城市中率先获批制造强国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获批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被国家列为首批规模化部署5G商用城市,获评全国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城市。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居全国主要汽车产区第一;超高清视频面板产能进入全国前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接入二级节点和标识注册量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广州汽车产量连续3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财政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为促进广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广州出台了《进一步加快5G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关于促进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若干措施》等专项扶持措施,市财政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改革防范财政运行风险的意见》,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产业资金、专项资金管理,科学划分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在部门预算资金管理上的职责,强化压实双方主体责任。同时发挥业务主管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部门预算资金安全性和绩效度的研判,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保障制造业发展。


(二)加大产业资金投入,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近三年,市本级财政每年投入超过80亿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创新提质、优化升级。其中,每年投入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超过40亿元,支持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研究院等建设,构建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提升广州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攻克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提高制造业关键装备、核心元器件和关键材料自主化能力。近三年来每年投入工业和信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资金超过40亿元,同时积极对接上级财政产业资金,实施中央、省、市、区多级协同联动,合力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制造业骨干企业;支持构建21个产业链群,壮大制造业总部经济,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通过总部奖励、精准扶持,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有效地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广州,为广州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加大人才资金投入,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源动力。印发《广州市实施“广聚英才”工程行动计划》及系列配套政策,2019—2021年,市级财政投入近80亿元支持各项人才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系统整合,全力集聚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筑人才战略高地,为广州制造业创新发展注入源动力。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累计遴选领军团队80个、领军人才和杰出产业人才250人、产业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近8000人,目前在穗工作院士达122人。


(四)加大产业园区资金投入,培育制造业发展的沃土。2021年广州发布《广州市产业地图》,全面梳理了全市3—5年内可供开发利用的产业用地,共564个地块、总面积超过90平方公里,其中全市以工业为主导方向的产业地块,包含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地块,占全市产业地块总数的一半以上,用于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和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为广州培育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根基沃土。市财政部门积极加大对产业集聚区的投入力度,2021年市级财政投入产业园区补助资金175.4亿元,支持南沙区打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平台,支持中新知识城、临空经济示范区、天河软件园、白云民营科技园等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平台和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培育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为广州提升城市能级、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注入不竭动力。


(五)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制造业企业市场活力。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州市先后出台了“纾困9条”“双统筹46条”等一系列统筹疫情防控及纾困政策,市财政部门把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减税降费工作部署,通过“输血、减免、缓缴、补贴、返还”等举措助企纾困,对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给予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减免政策,对承租国有物业租金给予阶段性减免,努力把疫情影响降至最低。据统计,2021年为企业减负超300亿元。今年国家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广州市全力以赴抓好政策落实,尽快释放政策红利,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缓解企业因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导致的资金紧张压力,增强企业的获得感,激发制造业企业市场主体活力。


(六)撬动社会力量,拓宽制造业投入来源。充分发挥广州资本市场优势,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经济建设,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减轻财政支出压力、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市财政部门将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创新优化财政投入方式,通过补贴、补助、奖励、贴息、税收优惠、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资本金注入、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广州建设。先后设立了新兴产业、工业和信息化、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国企创新投资等7支产业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组建子基金,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其中财政投入约6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达200多亿元,财政放大杠杆超过3倍。产业投资基金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投向5G通信、新能源汽车、汽车智能、轨道交通等多个产业链集群。与此同时,广州积极参与国家、广东省设立的集成电路基金、超高清视频投资基金、先进制造业基金、半导体基金等,多级联动共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广州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投入。


踔厉奋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机制,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安排的首要任务,结合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和“十四五”规划等重大战略任务,深入实施广州制造“八大提质工程”,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做大做强汽车、电子、石化三大支柱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五大新兴优势产业,推动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珠宝首饰、食品饮料、智能家居、灯光音响等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完善对各重点平台的财税扶持政策,将补助方式由财力性补助调整为“项目制”管理,将补助资金聚焦支持关键性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促进广州重点平台、产业园区发展,扩展和优化广州制造业发展的空间。


二是优化支持结构,培育制造业企业。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增强促进制造业企业发展保障能力。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领航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政策支持,在产业链重要节点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引导企业向应用基础研究等创新链前端延伸,催生更多自主创新成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做好人才保障,强化人才支撑。把人才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积极构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制度环境。配合进一步完善引才用才留才机制,形成“引、育、用、留”各环节全链条的人才综合服务保障体系,营造尊重人才、厚待人才的浓厚氛围。用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做好资金保障,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资格认定、评选择优、“揭榜挂帅”等方式,大力引进、培育一批制造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特别是具有国际水平的境外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资金奖励、项目支持、城市礼遇,不断提升人才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推动制造业投入多元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多元化筹资模式,统筹利用好预算资金、债券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灵活运用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鼓励更多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制造业领域。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完善产业融资体系,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要素资源向制造业倾斜。同时主动对接上级促进制造业发展政策资金,最大力度争取更多资金、项目、政策落地广州,支持广州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是增强服务意识,营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把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作为关注的焦点,不断提高服务制造业效能。坚定落实退税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让企业轻装上阵。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抓手,扎实推进税源培植巩固工作,聚焦产业、巩固税源、培植财源,充分利用广州在产业配套齐全、商品贸易活跃、土地资源丰富、交通物流便利、教育医疗健全等方面的优势,精准引进高质量的产业项目,促进企业长期扎根广州发展,提升广州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责任编辑:李烝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