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山东: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近年来,山东省统筹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先后在全省组织开展以“改革攻坚”“扩围提质”为主题的预算绩效管理年活动,推动财政资金统筹集聚、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财政改革走深走实。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对原有预算管理体系的深刻变革和重塑,在改革推进中,山东省坚持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理念,着力打造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绩效管理链条,规范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放大财政投入效果,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
重大政策出台前,规定必须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将充分论证后的评估结果作为是否纳入项目库和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2021年,全省(不含青岛,下同)各级财政部门共对1296个政策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估,评估规模达752.5亿元,根据评估结果压减预算申请162.7亿元,从源头上防止“拍脑袋”决策现象。
编制预算时,坚持先有目标、后有预算,要求所有项目均要在申请预算时,全面梳理预期实现的产出和效益,规范编制绩效目标,审核后的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批复下达,作为事中监控和事后评价的重要依据,绩效管理的约束性大大增强。
预算执行中,建立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机制,财政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跟踪项目实施情况,发现偏离绩效目标和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时纠偏纠错。2021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共对1384个项目开展了重点监控,监控资金规模417.7亿元,根据监控结果调整、收回资金33.7亿元,有效避免了资金闲置。
建立预算项目支出“单位自评+财政抽查复核”和“部门+财政重点评价”的全方位绩效评价机制,将绩效评价作为压实绩效责任、改进完善政策的重要抓手。
在评价模式上,除常规的年度评价外,针对实施期超过一年的重大政策和项目,探索形成了“4+2+1”的全生命周期绩效评价模式,即在预算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有侧重地组织开展前期论证、中期评估、到期评价和综合评定4项工作,重点关注政策设计和资金使用“两个有效性”,最终实现“提高政策和项目实施精准度”这一目标。2021年,全省共对340个重大政策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绩效评价,评价效果显著提升。
在评价范围上,全省实现了对所有预算支出项目自评全覆盖。同时,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评价,实现评价规模和质量双提升。2021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共对4735个项目开展重点评价,评价资金规模达4154亿元,根据评价结果压减下年预算83.4亿元。
在评价结果应用上,建立包括反馈整改、预算挂钩、监督问责以及向人大报告、社会公开等在内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切实增强评价效力。2021年,省级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项目44个,根据评价结果完善制度办法19项,调整政策5项,整改问题296项,通过评价结果与下年预算挂钩,调整压减支出3.5亿元。
预算绩效管理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如何让有限的财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真正把“潜力”释放出来。为此,山东省始终坚持高点定位、统筹推进与细处着手、规范管理相结合,既从宏观层面统筹把握,关注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增强预算部门和地方财政对资金、资源的统筹能力,又注重在微观层面精打细算,提高项目的科学性、精准度,向精细管理要效益。
在预算部门层面,赋予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更大管理自主权,在此基础上,创新建立部门单位整体绩效报告制度,构建起以指标体系构建为起点,涵盖目标编报、部门自评、财政评价、绩效报告、结果应用的部门整体绩效闭环管理机制,进一步压实绩效责任,提高部门单位统筹内部资源、挖掘自身潜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地方政府层面,积极开展财政运行情况综合评价试点,找准地方政府财政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地方财政运行质量和公共服务能力。比如,临沂市罗庄区对所辖两个镇街开展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发现镇街财力与事权不匹配、财政体制不完善、预算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及时调整完善了相关财政体制,专门出台文件,补齐短板,改进管理,有效提升了基层政府财政运行质量。
在具体项目层面,积极探索成本预算绩效管理,2021年,全省16市对6大领域、50个项目开展成本绩效管理试点,通过开展成本绩效分析、建立预算支出标准、实施成本管控等措施,推动预算管理走向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预计节约支出14.3亿元。比如,日照市探索建立了包括一套成本定额、一组评价指标、一类服务标准和一项激励机制在内的“四个一”成本绩效管理新模式,在确保公共服务标准不打折的前提下,实现控成本与提效率的有机统一。
为确保绩效管理改革顺利推进、长期见效,山东省着力构建制度完备、约束有力、标准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一是构建坚强有力的改革推进体系。省财政、审计、组织、编办等部门联合出台绩效管理三年行动方案,建立财政部门牵头组织,主管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具体实施,审计和社会各方参与监督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机制;将预算绩效水平纳入对部门单位、对下级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通过考核激励进一步压实绩效责任,增强绩效管理内生动力;建立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等绩效信息向社会公开机制,搭建社会公众参与绩效管理的平台,倒逼部门和预算单位不断提高资金绩效。
二是构建系统完备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坚持“工作推进到哪里,制度就建到哪里”,逐步建立健全涵盖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等在内的制度办法和工作规范。目前,省级已构建起“1+2+30”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指导市县出台贯彻落实意见、制度规程等1800多项,绩效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增强。
三是构建科学规范的绩效指标标准体系。省级研究建立了“共性+专项+部门”、覆盖107个部门,涵盖5000多条指标的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预算绩效指标标准体系,并全部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绩效管理的“标尺”更加精准、质量更有保障。
责任编辑: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