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青岛即墨:发挥财政资本杠杆作用 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为破解企业融资瓶颈、促进产业升级,全国多地区都在探索推行产业基金模式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借助三年来连续组织召开全球创投风投大会的契机,山东省青岛市在产业基金发展领域频创佳绩,形成了创投风投的“青岛特色”。在青岛“七区三市”中,即墨区创新的“基金+产业”发展模式收获颇丰,区域发展以基金为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产业招商和产业发展,打造资本洼地,结合即墨产业发展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将财政资金、国有资金、社会资金三方合力释放,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全周期”金融服务,实现了产业生态和金融生态的融合提升,用资本“活水”激发了产业“活力”。
汇聚资本洼地,做大资金蓄水池
(一)财政资金撬动,发挥杠杆效应。自2017年开始,即墨设立规模3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吸引各类创投机构前来合作,利用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政府引导基金共参股出资设立8只产业子基金,目前实缴资金近30亿元,切实引导基金实缴出资的杠杆效应,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成功实现引导基金放大10倍。其中:设立规模5亿元的中经合投资基金和规模7亿元的乐通科产融基金,引导基金分别认缴出资2500万元、3500万元,成功实现资金杠杆率20倍。截至2021年底,全区在中基协登记的基金管理人和备案的基金数量325家,募集基金规模近千亿元。
(二)专业平台加持,聚拢金融集群。2018年,即墨区联合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成立基金孵化基地——青岛蓝海基金工场,这是全国首家由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控股的基金孵化基地,也是全省首家为私募基金服务的功能齐全、资源集聚的公司制专业化服务机构。基金工场自落地以来,成功发挥现代金融业最具发展活力的产业单元作用,打造即墨区基金业“募、投、管、退”全链条的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平台孵化器载体功能,促进基金产业加速集聚,设立可转债、天使、创投、产业、证券等基金,形成企业全链条金融支持机制。截至目前,通过基金工场的平台作用,已吸引各类基金及管理公司超200家在即墨区注册落地。另外,基金工场还定期举办优质企业负责人大讲堂,聘请专业人士剖析目前经济发展环境、企业投融资渠道、金融产品配套等前沿政策信息,并通过组织项目路演、培训策划、聚会沙龙等多种形式畅通基金与项目的对接渠道,推动基金和实体经济的对话洽谈,全方位为即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资本精准施力,扶持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
(一)创新“可转债”模式,呵护种子期企业萌芽。即墨区财政局联合青岛市国有平台公司、蓝海基金工场启动“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扶持计划”,三家共同出资设立总规模1亿元、首期规模5000万元的可转债基金,扶持计划由基金工场负责运营管理,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对区内种子期、天使期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可转债资金扶持。目前已对区内海智源生命科技、北通实业等企业给予相应扶持资金。在政府资金加持的背景下,企业往往可以接连实现“股权投资”跟进、“债权投资”助力,成功实现“股债、债债联动”模式。其中海智源生命科技项目是区域内第一个成功实现“股债联动”的项目,在扶持计划对项目进行了500万元资金支持后,乐通基金又跟投1900万元,以“真金白银”解决企业燃眉之急;海晏环境技术项目在获得400万元可转债资金支持后,建设银行在无抵押物的情况下,又为其提供600万元的资金支持,实现了“债债联动”,企业资金需求得到了有效保障。
(二)为产业配套基金,扶持成长期企业发展。对成长期企业,由区级财政部门牵头,合理搭配引导区域内外产业基金针对重点产业发展布局,为区域内汽车制造、纺织服装、商贸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海洋、生物医药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精准匹配一只基金,引导产业基金“一业一策”“精准施策”,基本搭建起每个重点产业均有一只优质产业基金扶持的格局。如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大健康、汽车制造等领城,依托国内知名创投风投团队,通过省、市、区三级引导基金联动模式,发起设立不同侧重点的基金;针对人工智能、高端文旅两个重点产业设立专项基金。充分利用引导基金返投政策,鼓励落地的产业基金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投资力度,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设立资本市场基金,助推成熟期企业上市。2021年,即墨区出台《加快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对成熟期企业,配套企业股改、区域性资本市场和新三板挂牌、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等全链条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区引导基金参股成立倍道兼行基金,用于投资支持即墨区重点拟上市企业,为加快推动区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区域内实现上市企业8家,IPO排队企业3家,挂牌企业200余家。
发挥资本媒介作用,助推“双招双引”结硕果
(一)产融共进,项目落地实现“快、多、优”。传统产业生态中的“断链”现象,是区域传统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集中表现,往往成为制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要打破这样的局面,就必须探索新的招商模式,提前布局全新的产业链条,构建全新的产业生态。即墨区创新将基金作为一个招商媒介,与基金洽谈合作过程中,除了关注基金本身对产业的资金扶持,更看重基金背后的优质项目资源,优先考虑与引进拟投项目的基金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基金将符合区产业发展的项目及其上下游产业项目推荐引进落地。“基金+产业”模式开展以来,平台招商作用尽显,已吸引近10家企业总部落地,充分发挥“总部经济”聚集财源的“磁吸”效应,构建投融资双赢格局,推动经济与金融实现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创新驱动。
(二)四链合一,平台效益实现“招才、引智、纳新”。依托产业基金引入高新项目、丰富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为区域产业发展布局“补链”“延链”,带来了高端技术人才、产业创新技术、内外投资资金、地方税收贡献等,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和强大活力。如创新奇智全国总部迁址即墨后,一年内实现纳税5000万元,且成功在港股上市,成为区域内首家境外上市企业,青岛市第一家AI上市企业。
资本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本和企业间的牵线搭桥作用。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财金部门、国有平台公司、基金工场等部门、平台、协会加强合作,多方位搭建基金和企业的对接机制,建立“基金库”“企业库”名单,联合工信、科技、招商等部门,按照区域内产业发展方向,细分产业龙头企业、产业初创期企业、产业转型企业等,有针对性地对基金推送相关企业信息,组织企业路演,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将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在指向上保持高度统一,提高资本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精准性、高效性。
(二)不断提高机构投资技术水平和人员从业素质。基金行业在除北上广等地区外,大多兴起时间不长,数年的发展历程尚未在本地培育出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团队,目前区域内超过80%的基金管理团队是异地办公状态,这对于掌握本地区产业资金需求,了解区域内发展短板往往存在盲区,急切需要在当地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基金团队和专业工作人员,人员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将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对当地产业的扶持,更好地加强行业监督和管理,引导整个区域基金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三)完善政策体系,打造资本及团队发展生态环境。研究出台吸引资本和人才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对基金注册落地、基金投资当地、基金团队人才、资本招商项目补助等全链条扶持政策体系,为留住资本、留住人才、留住项目建设良好软硬件环境。考虑到目前基金多将精力放在寻找成熟期和Pre-IPO投资标的和可预期的退出路径上,要重点鼓励和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本地,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四)分类分级从严监管,防范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用好国家、省市、地方各级金融监管条例及文件,主动发挥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切实落实风险防范化解处置属地责任。同时,以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对政府引导基金从“管资金”向“管资本”转变,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资产管理,按照市场经济理念,从“行政化”方式向“市场化”方式转变,更好实现政府引导基金统一管理、透明管理、绩效管理。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