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东省沂水县以全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试点县为抓手,将找准财政金融融合支持乡村振兴契合点列入改革攻坚重点任务,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多元投入”为原则,出台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壮大专班体系、健全推进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持续打造良好的县域财政金融融合支持乡镇振兴发展环境,用政府之手激活市场之手,为乡村发展注入活水源泉。
“量”上扩规模——财政资金撬动,提高资本下乡积极性
一是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多渠引水一闸放水。制定《沂水县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实施意见》,将各级涉农财政资金全部纳入乡村振兴“资金池”,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格局,今年以来统筹纳入财政资金6.4亿元。
二是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撬动金融扩大投放。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十条意见》,设立5000万元乡村振兴奖励基金,建立对各金融机构的考核机制,对新增贷款完成情况进行差异化奖励,调动信贷投放积极性。依托试点工作,计划两年撬动新增信贷50亿元支持乡村振兴。
三是积极创新信贷产品,精准支持乡村发展。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开展县域普惠金融项目,实行“310信贷模式”,即用户3分钟在线申请、1秒钟即可放款、全程0人工干预,累计发放贷款17.4亿元,贷款余额1.7亿元。各银行机构推出“新型职业农民贷”“惠农e贷”“税单贷”“鲁担惠农贷”“金叶贷”“烟草贷”“助旅贷”“青年创业贷”“商户随e贷”“巾帼贷”“准抵押”等系列乡村振兴小微快贷产品,发放贷款8.59亿元。农商行全面推广“信e贷”“沂蒙云贷”线上贷款产品,做到“秒批秒贷”,已办理线上贷款5372户、2.3亿元;推出乡村振兴专属信贷产品“新型农业主体贷”、“兴农贷”,乡村振兴专属政策性产品“助养贷”、“乡村好青年贷”等六个产品,以及“面向三农、面向小微企业、面向社区家庭”市场定位的50款特色信贷产品,设立5部专用申贷电话,在微信公众号内设置专项申贷模块,为乡村振兴专属信贷产品开通“绿色通道”,累计发放贷款60余亿元。
四是完善三方合作模式,为农业主体提供精准服务。建立“政银商”“政银农”“政银企”三方合作新模式,县农商行联合农业农村局、税务局等职能部门,对接服务农业贷款主体,创新推出9种“定制”贷款产品。其中与县文旅中心联合推出的“助旅贷”贷款产品,被省文旅厅向全省转发推广。
五是强化基金保障功能,引导社会资本下乡扎根。县政府与泓达生物公司共同出资3000万元,设立应急转贷基金,为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提供转贷服务;设立县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1400万元,按放大十倍规模来算,今年可发放担保贷款1.4亿余元,目前已发放贷款1000余万元。在政府的有效引导和基金的有力保障下,一大批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如临沂城市发展集团投资20亿元,建设尹家峪田园综合体,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
“质”上求实效——政府引导方向,提高资金投放精准性
一是在重点支持对象上实现协同。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龙头企业、乡村振兴带头户作为重点支持对象,通过政府扶持促其做大做强,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引导,促其把准县里重点支持的乡村振兴主体,跟进信贷支持。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农户参加合作社比重达75%;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5家,农产品加工产值500亿元;培育农村实用人才301人、“鸿雁”人才374人,创办领办各类农业产业项目200余个。
二是在重点支持方向上实现协同。把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全域旅游、脱贫攻坚等作为重点投入方向,引导金融机构对准方向开展信贷业务,有效弥补政府资金缺口。如每年安排10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引领企业、社会资本、农户投向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收入占全县旅游总收入的56%,成功入围“首批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是在重点支持项目上实现协同。建立财金融合重点项目库,针对入库项目重点诊断,全方位多角度给予政策资金支持。6月份经财政、人民银行、工信、发改等15个部门共同研究,推荐6个重点项目入选项目库。建立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分批次把更多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形成“建成一批、退出一批、充实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7月底召开财金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政银企对接会,为51家企业对接到位资金20.4亿元。
“保”上抓创新——强化信贷保障,提高金融放贷便利性
一是明晰产权、完善交易,做到“能贷”。加强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注册登记服务,纳入农业部门统一管理,方便金融机构授信。依托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各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颁发印有社会信用代码的登记证书;以户为单位发放股权证36.5万本,成为农民全新的信贷抵押品。出台《沂水县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股权质押贷款指导性计划》,创新股权质押+担保机构担保等模式,累计发放贷款135笔、5346万元,居全省第一位。有序推进整村授信工作,授信户数14.9万户、金额53.1亿元。
二是政企联手、强化担保,做到“敢贷”。引入省农担公司,县财政独资成立力源融资担保公司,与新希望六和集团共同出资成立沂和融资担保公司,破解涉农融资担保难题。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在原有7个品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开展生姜保险,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吸引金融机构注资。
三是财政奖补、共担风险,做到“多贷”。对国家级“三区三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市级以上“一镇一业”农业特色镇、1000亩以上种植业连片基地、规模化养殖场、农业科研项目等,安排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投入或奖补,与项目方共担经营风险;推广“三保一订”模式,与农民共担市场风险,以政府公信力增强金融机构对乡村振兴项目的认可度、信任度。
“防”上做到位——强化系统监管,提高支农资金安全性
一是严格绩效管理,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乡村振兴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事前评估机制,构建事前、事中、事后有机衔接的绩效管理闭环系统,确保支农资金始终处于全过程监控之下。
二是强化资产管理,提高项目运营发展质量。将农村“三资”全面纳入乡镇委托代理服务范围,加强全面监督、长效管理,以运营安全保资金安全、信贷安全。创设扶贫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受益权、监管权“四权”分置机制,维护财政扶贫资金、金融扶贫资金、社会扶贫资金的安全。
三是抓好预警处置,提高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落实政银企三方责任,健全贷款风险补偿和缓释机制、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信息互通和及时预警机制,建立重点风险企业债权人委员会制度,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让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吃下“定心丸”。近年来,全县未发生影响较大的金融违约案件,不良贷款率降至0.76%,实现了防风险与保发展的良好平衡。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水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 张蕊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