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甘肃:协同联动 深化财政治理 加强财会监督
甘肃:协同联动 深化财政治理 加强财会监督
甘肃省财政厅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后,甘肃省迅即行动、坚决贯彻,2023年3月25日即在全国率先印发实施方案,高起点展开、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全省财会监督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深刻把握新时代财会监督新定位,树立系统观念,整体协调推动,扭住关键发力。
一是纵向贯通联动、下好一盘棋。坚持把财会监督作为全省重要政治任务,多次报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出部署,借力借势、高位推进。成立全省财会监督工作协调小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任组长,专题召开全省加强财会监督和绩效管理工作会议,对推进落实再部署再强化,财政部甘肃监管局通报近年典型案例,省直部门主要领导、所有市县政府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全体财政干部7000余人同步参会,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甘肃省财政厅先后召开全省财会监督工作会议和市州财政局长座谈会,按季度调度推进,打开了上下合力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是横向协调聚力、织密一张网。制定甘肃省财会监督协同联动贯通工作机制实施办法,推动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合拍共振。会同省纪委监委印发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办法,与省税务局、人行甘肃省分行、省政府国资委等8家单位建立协同机制,联合审计厅同频严控暂付款。尤其与财政部甘肃监管局同题共答,定期座谈研究,常态沟通协作,推动横向协同走深走实。
三是扭住关键少数、形成一股劲。制定财会监督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将财会监督纳入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市州重点工作评价指标体系,靠实责任压力。突出市县财政管理,将财会监督纳入省委对县区党政一把手培训专题,邀请审计署兰州办等单位领导授课辅导,同时举办市县财政局长培训班,抓实关键少数。目前,所有市州均已制定实施方案,成立财会监督工作协调小组,形成了全省一体、全域覆盖、全面落实的财会监督大格局。
深入开展财会监督、预算执行监督、会计评估监督、内部监督“四项行动”,集中全厅二级巡视员跟踪督办、分片包抓,抽调一、二级调研员和精干力量组建专班,成立3个组复查省直单位和所有市县财经纪律重点问题,狠抓整改落实,真正让财经纪律带电生威。财会监督专项行动方面,9个领域财经纪律重点问题专项整治共发现937个问题,目前完成整改804个,正在整改133个,7个领域问题已经起底清零。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方面,全方位监控22项转移支付资金,及时预警处置违规支付行为,各级核实疑点信息2145条,处理资金拨付使用不规范信息93条,严格资金使用管理。会计评估监督专项行动方面,对7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10家会计师事务所、1家资产评估机构、17名注册会计师、2名评估师给予行政处罚,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内部监督专项行动方面,落实以上三项规定动作的同时,自选开展全省内部监督专项行动,督导省直部门对本系统本行业经济业务、财务管理、会计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其中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由财政厅与部门一道实地督查,筑牢内部防线。
突出监督结果运用,举一反三深化财政治理。
一是结合建章立制抓长效。针对监督发现的资金管理问题,修订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通过“项目+因素”、竞争性评审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效益。紧盯“三保”这一底线,拓展建立预算编制联合会审、预算管理对口帮扶等6项机制,工资、基本民生资金全部专账管理,强化库款保障。
二是结合资金安排立导向。将监督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如根据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情况,统筹1亿元奖励8个县区,同时对2个专项压减规模、对3个县区收回资金、对4个县区调减任务,提高了保障效能。
三是结合项目实施促效益。坚持“强化财会监督、用好项目资金,就等于节约了更多财力”理念,跟进监督项目建设全过程,通过发函提醒、实地督导、专门约谈等方式,督促加快进度,对推进缓慢的项目,先后4次报请省政府向市州传导压力,并提交省纪委挂牌督办,力求尽早见效。
四是结合风险防范守底线。结合甘肃高风险省份实际,将政府债务作为财会监督重中之重,建立责任清单、统计监测等“六项机制”,对隐性债务严肃问责。聚焦民生领域,开展“百日攻坚”行动,清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欠费20.6亿元,有效防范社保基金支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