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山东:深化集成创新 强化投入保障 奋力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财政篇章

作者: 全国人大代表 山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峰
来源:《中国财政》2024年第1期 2024/01/09

山东:深化集成创新  强化投入保障  奋力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财政篇章


全国人大代表  山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峰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万亿元。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农业农村发展寄予厚望,要求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山东各级财政部门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持续加强政策集成和改革创新,努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前、开新局”提供坚强保障。


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财政支农投入保障体系,解决好乡村振兴“钱从哪来”的问题


(一)向统筹要合力,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坚决贯彻“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统筹安排一般预算与基金预算、中央和省市县各级资金,上下一股劲、拧成一股绳,集中财力对乡村振兴给予优先保障和倾斜支持。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安排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6311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支出达到1866亿元,发行农业农村领域政府专项债券1491亿元,支持1669个农林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


(二)向改革要动力,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省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实施意见》,按照“统一领导、规划引领、顶层设计、上下联动”的原则,对各领域、各级次涉农资金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统筹整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制度支撑和资金保障。2019年以来,全省统筹安排涉农资金4542亿元,集中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2686万亩,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5.4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8.6万户、农村户厕1104万户,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500个,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标准提高到村均11万元,251万省定贫困人口、865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60万滩区群众实现“安居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向市场要活力,持续构建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格局。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通过找准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的结合点,加强财金协同联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一是“财政+金融”。开展财金融合支持乡村振兴试点,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货币政策协同联动,引导合作银行三年新增投放涉农贷款突破1万亿元。建立投融资项目联合推荐机制,开辟水利贷款绿色通道,实施差异化信贷优惠政策,2023年利用银行贷款85亿元支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二是“财政+担保”。注资40亿元支持成立省管一级企业山东农担公司,构建覆盖全省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运用业务综合奖补、担保费补助等政策,支持公司累计为26.7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628.77亿元,累保、在保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有效解决农业领域融资难题。三是“财政+保险”。在所有产粮大县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对地方开展特色农业保险给予奖补,增强农业保险兜底保障功能。选择部分市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保险试点,对保险责任范围内的工程损毁予以理赔修复,实现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四是“财政+社会资本”。对工商资本年度新增投资1亿元以上的乡村振兴项目按照1%给予奖补,累计撬动工商资本增加农业农村投资840亿元。开展现代水网项目推介,优化水利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249亿元。全面落实省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投资倾斜政策,按照最高30%的比例投资现代高效农业和现代海洋产业项目,设立基金12只,已投资到位108亿元,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367亿元。

构建资源集聚、导向鲜明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解决好乡村振兴“钱往哪用”的问题


(一)聚集粮食稳产保供,筑牢农业强省“基本盘”。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全省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标准,2023年新建任务亩均补助标准达到2150元,其中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达到3000元以上,逐步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筹集资金5亿元启动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坚持“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相结合,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连续29年支持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十四五”以来每年安排资金2亿元,支持种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联合育种攻关,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设施蔬菜品种替代进口率达80%以上。建立稳定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和耕地保护省级激励机制,对提升粮食产能排名前5位的市每市奖励2000万元,对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20个县每县奖励1500万元,调动各地保护耕地、重农抓粮积极性。


(二)聚焦农业高质高效,牵好乡村振兴“牛鼻子”。坚持示范引领,每年择优评选现代农业强县及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各10个,每个现代农业强县奖励1亿元,每个先行县奖励500万元,引领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坚持融合发展,按照点线面结合、一体化推进的思路,支持创建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9个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0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培育县级以上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581家,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坚持绿色低碳,支持60个县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135个县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探索种养结合、农牧循环、节水控水绿色发展模式。


(三)聚焦乡村宜居宜业,下好和美乡村“一盘棋”。坚决扛牢政治责任,脱贫攻坚期间省级投入保持年均增幅10%以上,带动全省累计落实专项扶贫资金323亿元,统筹行业扶贫资金457亿元,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充足“粮草军需”。锚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累计筹集资金513亿元,支持逐步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道路、住房、饮水、改厕、污水等问题,健全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坚持片区化理念,2022年以来,累计筹集资金57.1亿元,带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477亿元,支持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70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68个、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28个,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乡村治理、农民增收,推动乡村集中连片打造、区域整体全面提升,努力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新路径。


(四)聚焦水资源有效保障,构建现代水网“主骨架”。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统筹一般预算、专项债券等多种资金渠道,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水利保险等市场化手段,2019年以来,累计筹集资金526.42亿元,推动全省完成水利投资2597亿元以上,支持新建大中型水库12座、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2195座,改造大中型灌区130处,治理重点山洪沟17条、中小河流617条,建成482条(个)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逐步形成以黄河为主轴的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的省级水网大动脉,成功创建国家首批省级水网先导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可靠、更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构建科学规范、精准高效的涉农资金管理体系,解决好乡村振兴“钱怎么管”的问题


(一)强化制度保障。成立省财政厅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组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山东省农业信贷担保工作指导委员会,每年印发财政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政策措施,挂图作战、对表推进,保障重点任务圆满完成。坚持靠制度管钱、管人、管事,制定完善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14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评价办法,构建起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系统规范的制度体系。


(二)强化机制创新。建立乡镇财政“联系点”制度,在全省选择60个乡镇财政所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联系点,通过信息直报、调研直达、培训直通、工作直连,全面掌握基层一线实情,提高政策制定落实的精准度、有效性。升级改造财政惠民补贴“一本通”系统,全面清理整合惠民补贴政策项目,规范代发金融机构和发放流程,完善发放、查询、分析、预警四大功能,铺就补贴发放“快车道”。脱贫攻坚期间首创扶贫资产“四权分置”,明确财政资金形成的扶贫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把扶贫资产放进集体篮子里;经营权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最懂市场的人经营资产;收益权归贫困户,让最需要的人受益;监督权归镇政府和县级主管部门,让每一分钱都在阳光下运行。

(三)强化绩效管理。加强涉农资金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开展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综合绩效评价,对重大政策和项目实行全周期跟踪问效,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多项农业农村转移支付获得中央绩效考核优秀等次。依托直达资金管理系统、涉农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对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实行动态监控、月度通报、挂包督促,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资金早到位、项目早落地、群众早受益。


责任编辑:李艳芝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