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湖南永州:“三强化”抓实绩效管理 促进财政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永州市财政局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财政局以“绩效管理提升年”行动为主线,大力推动预算与绩效深度融合,持续优化财政管理,努力打造绩效管理新标杆。近日,在财政部组织开展的医疗救助补助资金重点绩效评价中,永州市代表湖南省参评获得第一名,同时所辖道县、宁远两县荣登财政部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排名榜单,受到部里通报表扬。
(一)推行“大绩效观”。率先在全省市州布局谋篇,出台《“绩效管理提升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全面提升财政政策效能、资金分配使用效益、财税改革效果、财会监督效力、内部管理效率等五个方面具体任务,全市一盘棋深入开展“绩效管理提升年”行动。坚持制度先行,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永州市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修订涵盖事前评估、目标管理、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等12个管理办法,力求不留死角,构建“1+N”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促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切实提升县级财政管理绩效水平。
(二)融通“大收入观”。坚持政府收支预算绩效融通并重,推动开源节流挖潜增效,化解财力紧张局面。一是广蓄“源头活水”。落实落细湖南省“稳增长二十条”和《服务打好“发展六仗”若干财政政策措施》,出台《永州市全面恢复提振消费的实施意见》和《永州市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高四新”专项资金1.04亿元,统筹运用税费支持政策、专项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推出“信易贷”“中标贷”“财源担”等与财源建设相关系列产品,对骨干税源培植、“五好园区”建设、重点领域财源税源整治等开展攻坚行动,做实做优财源载体。2023年前11个月,全市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157.5亿元,同比增长11.6%,收入质量排位全省第五,绩效目标质量成果巩固提升。二是推动节支增效。针对信息化平台重复建设、工程项目超概算、编外人员管理不够规范等难题,在财力配置和人力管理效率方面实施改革,全面加强成本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规范投资行为,节省非必要开支,盘活可统筹使用资金。一年多来,秉持“成本—效益”的基本理念,市本级累计削减低效无效资金近6亿元,形成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良好态势。
(三)树立“大资产观”。立足国有资产资源全局视角,建立治理协同机制,分领域组建五个工作专班,着力“三个突出”(突出风光潜能、突出引擎蓄能、突出数字赋能),用好“用、售、租、融”四字诀,充分利用永州智慧国资系统的盘底、盘算、盘活功能,推动国有“三资”清查系统化、运作规范化、盘活多元化、管理智能化,持续提升资源使用效能和资产处置效益,释放国有“三资”价值红利。2023年前11个月,全市“五类资产”“六类资源”盘活项目达543个,共实现国有“三资”盘活入库收益74.2亿元,策划包装(利用)撬动投资达1700余亿元。
(一)把好事前关口。相继出台《永州市本级预算事前绩效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永州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着力推进绩效管理关口前移,把好基建类项目和信息化建设项目质量关,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建立“部门+财政”评估机制,采取“绩效管理专家+市直主管部门+资金管理科室”组团辅导审核模式,将审核发现的绩效目标编制量化不够、产出目标与预算匹配度偏低等具体问题,及时反馈有关单位整改。
(二)抓实事中监控。充分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与预算执行进度实施“双监控”,将涉及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关注程度高的重大项目作为财政监控重点。市本级选取信息化运维、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及奖励资金、市本级高中生均经费等27个专项和项目开展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对监控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整改,对明显偏离绩效目标、大幅落后进度或预计难以完成绩效目标的项目,采取调整预算、停拨或暂缓拨款等措施,有效收回并盘活沉淀资金1.1亿元。
(三)多维事后评价。近年来,市本级重点绩效评价范围拓展到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专项债券、政府采购等领域,涉及项目60个,评价预算金额43.56亿元。同时,将华为云计算服务、上大公路、工伤保险基金等10个项目纳入巡察、财政、审计联动重点内容。其中,运用绩效评价结果,核减公共服务信息化运维专项预算5500万元。进一步统筹强化绩效评价、财会监督,同布置、同进场、同检查,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通过重点解剖、重点问效、重点突破,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建立部门整体支出、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两年多来,通过预算调整、专项调减等方式,市本级压减预算资金约1亿元。
(一)同向发力。建成党委政府统筹领导、人大、政协、审计等协同监督、财政部门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主责落实、社会第三方广泛参与的职责清晰、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的协同联动机制。将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分别纳入市直部门和县市区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作为真抓实干督查考核、财政日常工作整体水平高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各级各部门绩效意识。探索建立预算绩效评价、财会监督与党委巡察监督、审计监督贯通协同机制,通过计划共商、信息共享、工作共推、整改共促、成果共用方式,全力推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二)创新加力。以绩效思维推动政府采购全流程管理,打造“数字政采”,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极大降低采购成本。2023年前三季度,市本级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项目占比89.1%。积极推动项目投资评审向强化预算管理功能转型,探索研究与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相衔接的绩效评审工作模式和方法,更好发挥财政评审“利剑”优势。做实绩效目标,建成共性指标框架,制定分行业分领域个性绩效指标4320条,并将绩效指标库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增强预算约束力。
(三)内部协力。“绩效管理提升年”行动推行工作专班每月一调度一通报、年底结总账机制,抓好政治机关建设、模范机关建设、省级文明单位创建,确保市委市政府交办督办及局党组研究的事项“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进一步构建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考核结果与干部职工年度绩效奖直接挂钩,推动实现从“要我有绩效”向“我要有绩效”转变。出台《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重点任务清单》,进一步健全财会监督体系。推进清廉财政建设,从制度机制上找症结、找对策,从源头上防范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内部风险控制、“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廉政风险点防控等相关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切实形成了清廉自守、廉洁理财、干净干事的局面。
责任编辑:梁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