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全国人大代表马世功: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中国财政》记者 张蕊 廖朝明
来源:原载《中国财政》2023年第23期 2023/12/18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书记马世功

《中国财政》记者  张蕊  廖朝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撒拉族总人口约10万人,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青藏高原边缘,也是青海省人口数第四多的少数民族,如何突破历史条件、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和百姓共同富裕,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也是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书记马世功一直思考的问题。近日,记者来到苏呼撒村,就以上问题采访了他。


图片


记者:作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全国两会您提了哪些建议?


马世功我提的第一个建议是扶持壮大拉面产业。青海是拉面之乡,在全国各地开拉面店的青海人很多。拉面店现在大多数是个体工商户的性质,我建议把他们作为小微企业进行管理,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到拉面行业中,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同时,对存储物流进行一体化管理,譬如原料统一配送。此外,建议拉面管理局加强对在外经营的拉面店的指导和管理,譬如加强对拉面店的协调,对其规划、布局、选址等进行统筹协调,避免相互间的恶性竞争,这样大家都能挣上钱。


第二个建议是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我们青海很多民族都是马背上的民族,都会骑马射箭。通过召开民族运动会,让他们把各自特色展示出来,也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地方的蒙古族会举办那达慕大会,但主要是蒙古族,建议举办各少数民族都参加的民族运动会,比较隆重一些,特色也多一些,可以比照现在的“村BA”“村超”,以前没办过,一办起来肯定特别红火。


第三个建议是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尤其是要保护好上游两岸的植被,加大绿色植被的种植和养护,建设风景秀丽的生态廊道,保护黄河上游水土,改善气候环境。目前这些植被存活率不太高,跟环境气候有关系,但这就更应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也希望财政部门能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记者:近年来,苏呼撒村发展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输出,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马世功:青海是拉面之乡,其中,拉面经营者中撒拉族占很大比例。我们村常住居民408户中有175户就在全国各地经营拉面店,从业人数达到5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支持百姓发展拉面产业,以拉面经济带动外出就业创业,循化县专门设立了拉面管理局,定期开展培训,宣传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同时对拉面经济进行规划布局和协调管理。我们村除了对外出人员进行拉面制作、店铺经营等培训外,还积极联系金融机构为他们发放信用联保贷款。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牵头,将5—6户人家组成一个互助组,互相承担风险,向银行申请信用联保贷款。2021年,全村共申请到1700万元贷款,每户18—20万元,村民外出开店就有了启动资金。2022年,1700万元贷款全部偿还。2023年,银行继续贷给我们村2000多万元,并且因为之前全部按时还款,提升了我们村的信用等级,并相应降低了贷款利率。有了这些资金,先前开店的继续扩大经营,扩大店面,有几户已经开了分店,村里越来越多的人也加入到外出开店创业的行列。


但是如果开拉面店的人都留在城市,我们村就要成为空壳村,因此,既要鼓励走出去,更要努力引回来。我们通过乡村振兴好政策,并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鼓励他们回来创业。比如,乡亲们在外面开店赚了钱,每年春节返乡的时候,我们就给大家开会,宣讲党中央乡村振兴的好政策,积极招引他们回来投资牦牛养殖和特色作物种植,共同建设我们的村庄。


记者:大多数的村民可能还没有很大规模的资金,他还会回到村子里创业吗?


马世功:村两委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的想法是从“发展”和“保障”两方面着手。首先,能人和资金回村得能赚到钱、有发展,才会带动更多的人回来。村两委带头成立集体合作社,带领大家以股份制的形式搞种植养殖,不多的资金也可以参与进来。比如,我们成立了牦牛养殖合作社,先富起来的人可以以股权的形式认养牦牛。这种模式还有一个好处,牦牛合作社的产品根本不用专门的营销,全国各地的拉面人都会自发地在墙上张贴宣传画,这是活招牌,口口相传,比广告有效多了。这也是把大家都吸引到乡村发展振兴中来,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出力智慧大。


另一个方面是做好“保障”。外出创业就业的村民最大的牵挂是孩子和老人,那么,村两委就要努力想办法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们目前做的是提升孩子们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学质量跟不上,外出的村民肯定就把孩子带走了,随着孩子一起走的还有照顾孩子的老人,人都走了,地也就荒了,村也空了。现在我们的小学有137名学生,但只有5个老师,且都是村镇招聘的民办教师,学历水平、教学方法都比较有限,下一步打算将村小学教师纳入县教育局统一管理,这样就可以通过统一招聘,吸引来专业的教师人才,也可以通过轮岗、锻炼等制度安排,让县里学校的优秀的年轻教师来工作几年,帮助提升我们村小的教学质量。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正在启动乡村幼儿园的建设,村两委带头修整一处废旧的场地,加上各级财政给的200多万元建设资金支持,项目马上就要开工。建成后,配上专门接送孩子的校车,就可以覆盖到周围的三四个村,教师招聘考核也都纳入县教育局统一管理。如果把我们的教学质量、升学率这些再提高,在外创业的年轻人自然不会把孩子带到外面去。他们的孩子、老人都留在这里,肯定要回来,看到家乡的变化,也会慢慢探讨在村里面可以发展的项目。


记者:您刚才讲了鼓励年轻人走出去、返回来有系统的考虑和安排,那么,剩下的人怎么办?


马世功:鼓励年轻人出去以后,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发挥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力量,把粮食种好。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村两委明年准备鼓励大家全部种玉米,玉米的产量高,效益高,既可以食用,还可以青贮。玉米目前主要是自给自足,如果想要外销,首先需要将产量和品质提上去。


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土地过于分散,村两委准备成立一个集体合作社,由村两委牵头把土地流转过来,统一经营。这件事为什么必须要由村两委牵头呢?因为如果是其他的老板来做,老百姓不一定会相信,村两委牵头也是给老百姓吃一颗定心丸。土地都流转过来以后,小田变大田,一方面可以探索规划化、机械化种植,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会解放一部分劳动力,这些村民除了耕地流转的收入,还可以给合作社打工获得劳务收入。


记者:做基层工作是相当难的,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经验?


马世功:引导群众是一门大学问,我觉得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必须要具备组织能力、控制能力、发展能力,这三个能力缺一不可,首先要能把人组织起来,组织起来后没有控制能力、发展能力也干不成事。除此之外,还得有爱心、耐心,最重要的是要有担当。


作为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干工作中怕担责肯定不行。就像开拉面店需要贷款,我们将村民组成互助小组,向金融机构申请信用联保贷款,最开始大家有顾虑,还不上咋办,我和大家说,村两委兜底,还不上我还。为什么我敢说这个话?首先,我们做过充分的调研,拉面店投资小,见效快,一天支出多少、收入多少,都可以大概计算出来。也会有意外的情况,比如年轻人迷恋上赌博了,所以贷出去后也不能不管,即使是外出几千公里,我们几个村干部也一直密切关注着他们的动向。再比如,脱贫攻坚过程中,每个贫困户每年有几千元补助,他们领到钱后就想办法花掉,花掉就花掉了,我和村两委说,我们必须帮贫困户把补助管起来,几个贫困户加起来就是几万元,我们把钱投入到艾米尔饭店或者是其他饭店,作为投资入股,一年收益10%,他们的孩子也在饭馆打工,慢慢也有机会成为这里的老板。如果没有敢担当的精神,就无法好好引导这些贫困户,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好。


记者: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在哪儿?财政应该从哪方面重点支持?


马世功: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都离不开财政的扶持引导。财政扶持农业具体投到哪些方向上,要看每个村的村情。就我们村而言,希望更多的投入到土地上。土地整顿是我们村的一个头等大事。目前我们地块比较小,把土地整顿以后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再进行流转,小田变大田。土地整顿好后,就可以结合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优势,种植特色农作物和果蔬,把高原的农产品品牌打造起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比如,我们循化的苹果虽然长得比较小,但是吃起来特别甜。家乡特色产业发展起来,吸引外面创业的人回来投资入股,带领大家一起发家致富,这是我最终的梦想。


另外,我认为推进乡村振兴要首先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比如城乡人居环境、教育、医疗、养老等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发挥乡村的特有优势,比如农耕夏令营,让城里的小孩到我们村来,看看麦子是怎么长的,老百姓是怎么种田的,它的步骤是啥样子的。既能传承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也会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亮点。


记者:您对财政服务人大代表的工作,有哪些意见建议?


马世功: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财政工作,我都非常满意。从预算报告、决算报告中,我们看到,在经济增速放缓、财政增收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财政在乡村振兴的方面支持力度依然非常大,这是服务“国之大者”,更是给了千万乡村和亿万农民全面振兴发展的信心。希望财政部门继续支持我们这些偏远的乡村,因地制宜制定政策。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