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内蒙古鄂尔多斯:用脚步丈量民情 铺就幸福村庄致富路
用脚步丈量民情铺就幸福村庄致富路
——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财政局驻乌兰吉林村工作队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财政局
狠抓党建,凝心聚力谋求发展
驻村工作队紧紧抓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从“抓班子、带队伍”入手,带领村“两委”干部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定期组织学习活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每月组织开展“民生实事”三问三答政策答疑会,设置“民意直通车”信箱,重点围绕农牧民生产生活问需问计问政、答疑解惑;积极争取工作经费用于基层党建阵地提升,改建党员活动室,搭建起党支部和群众心贴心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狠抓党建,村里班子更团结了,村民致富的信心也更强了。
坚持走百家门、访百家情,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入户走访老党员、脱贫户,详细了解村情户情民情,实地走访调研帮扶产业发展和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作为监测对象,开展靶向防贫监测,常态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续签公益性岗位4人,组织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10场次,覆盖270余人,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同时,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争取抗旱资金,协调金融部门为农牧民发放抗旱贷款50万元。通过“以买代帮”的形式,积极动员市财政局职工购买当地农畜产品5.8万元,为农户解决销售难的问题。
精准施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乌兰吉林村是比较典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半农半牧是当地村民群众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家家户户都养牛,养殖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然而,驻村工作队在一次次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虽然肉牛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较好,但是存在缺乏技术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如产业布局零散、基础薄弱、结构单一,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导致农户饲养的肉牛卖不出好价钱。为破解单打独斗的局面,驻村工作队根据优势资源,主动作为,锚定从肉牛产业大村向农牧业产业强村的目标转变,通过建设西门塔尔种公牛培育、肉牛育肥、基础母牛繁殖基地项目,逐渐形成“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格局,建立全过程利益联结机制,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助推肉牛产业“更上层楼”。
为推动项目顺利落地,驻村工作队多次外出调研,学习肉牛生态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并考察市场行情。在村内,召开项目落地推进会,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统筹协调“人散、地散、资金散”的问题。考虑到农牧户抗风险能力较弱,决定以“一社五部”为引领,实行良种牲畜统一购进、统一繁育、统一饲养、统一防疫,带动中小养殖户抱团发展。通过与外地成熟的肉牛养殖公司建立合作,构建两地资源共享、产销合作机制。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用于乌兰吉林村集体经济养殖场新建和提升改造项目建设,新建改造标准化棚圈4102平方米、储草棚和青贮窖2426平方米、活动场地4071平方米、厂区硬化及道路9527平方米、储粪池(棚)375平方米等,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驻村第一书记乔渊实地查看产业发展情况
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创新开展“置换”和“存牛”服务,完善与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牧民以牲畜、资金等多种方式入股养殖合作部,获取收益分红,实现“统养共富”。即使已经挨家挨户做好了动员工作,但还有小部分村民心有疑虑,如“什么是信用合作社?有什么用?”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驻村第一书记乔渊一方面积极联系市、旗两级畜牧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另一方面从抓好思想建设做起,挨家挨户走访解决农户的顾虑,在一个月内建起了由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现在,合作社已按照“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模式步入正轨,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吸引首批入社村民326人、乡贤20人、长者85人,镇政府投入种子资金50万元,村集体经济入股20万元,共获得入社资金338.5万元,累计借款268万元,收回借款利息189156元,分红132409元。
“多亏了驻村工作队给我的支持,今年我把自己的30亩地承包给了村里,扩大肉牛养殖规模,还打一些零工,多了一份收入,今年就有10多万元的收入了!”乌兰吉林村民刘勇难掩内心的喜悦。
饲养方式的改变、品种的改良,让当地村民切实感受到了集体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经过几年的发展,乌兰吉林村逐渐形成适度规模化的肉牛产业,蹚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如今,全村肉牛养殖规模达5000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207万元,累计带动合作农户盈利9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0元。
创新模式,让农户紧紧嵌入产业链上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驻村工作队整合零散土地推动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将村集体长期“沉睡”的盐碱地资源唤醒。通过协调引进技术先进且实力雄厚的农牧业公司,以“现付后种”模式承包3732亩高标准农田,实现节水约50%,提高亩产产量约42%,并有132户农牧民受益。
利用互联网,玉米的生长周期通过智慧农业农田监测系统被实时掌握,一目了然。与普通农田相比,智慧农田有许多优势,如借助物联网、视频监控、智能控制等技术手段,农户在手机上就能实时了解田地动态与作物长势,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实现一键浇水、远程施肥。以科技赋能推进智慧农业高质量发,促农业转型升级。
立足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驻村工作队还大胆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坚持“沿路布局”,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学习体验路线,打造“三同”教育实践体验户11户,推动肉牛、山羊、土鸡等原生态农畜产品就地就近嵌入乡村旅游发展中,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新途径。
补齐短板,打造农村“高品质”生活
老党员李建国感慨道:“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我们村各项工作有了很大的转变,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建设、村干部工作作风都有了新变化、新气象。”
“村里夜间出行困难,存在交通安全隐患……每次去镇上看病不方便……”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村民们纷纷畅所欲言。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解决的现实问题,驻村工作队以改造提升村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多方联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乌兰吉林村面貌焕新。如今已实现户改厕、煤改电、光纤到户工程整村推进,农村亮化项目、雪亮工程、全村社社通全部贯通,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成立运营,动力电通电率达到100%,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100%,生活缴费和重点民生业务网办率达到90%以上,一项项暖心惠民工程不断地为村民幸福“加码”。
现在家家户户有宽带,足不出户就能办医保等各项业务。李建国在与孩子们视频时,跟着学会了一句时髦话,“我们乌兰吉林村实现了与外面世界同频共振”。
贴心服务,升温“家门口”的幸福
村里治安更稳定、邻里关系更和睦、便民服务更周到、社区环境更宜人,这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驻村工作队曾无数次用脚步丈量村里的土地,时刻把村民的事儿放在心上,提出一系列接地气、带露珠的举措,做着一件件对群众来说最贴心的“小事”。将乡村治理和服务工作不断向社会治理末端延伸,化解各类矛盾20多起,为农牧民群众解决40余件“身边小事”。
驻村工作队以人居环境整治为主题,持续推进乌兰吉林村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相关资金,建设水冲式卫生间1座、垃圾回收降解站1座、新增垃圾投放点6个,做到垃圾运转日产日清,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切实扭转农村环境“脏乱差”局面,为乡村振兴提“颜”增“质”。
安装太阳能路灯、跑产业贷款、帮着销售农副产品、落实小额信贷和消费帮扶政策、联系务工补贴、开展农牧业培训、修缮民宿、养牛养羊……在村民们眼中,驻村工作队好像有花不完的力气、使不完的干劲,夜晚驻村工作队办公室里的灯光亮在每个村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