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宁夏: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 促进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
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 促进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
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
健全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坚持“奖优罚劣、激励约束”并举,统筹使用不同渠道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建立多领域全覆盖的省域纵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是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机制。“十四五”以来,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63亿元,年均增长6.12%,对全区12个重点生态功能县(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统筹安排资金35亿元,支持灵武、盐池、中卫、同心、红寺堡等市县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推进盐池、灵武、同心、沙坡头4个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项目建设等,有效遏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趋势。统筹安排资金32亿元,支持贺兰山、六盘山、罗山、哈巴湖、白芨滩等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地开展资源调查,提升监测管护能力,实施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等工程。贺兰山生态修复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15个典型案例,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保护经验作为生物多样性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截至2022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10.95%、56.73%、56%,投入增速居西北地区前列。二是推行差异化补偿机制。制定出台财政投入与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政策,将大气、水等8项指标的考核结果与奖惩资金挂钩,对完成生态环境考核指标的市县给予奖补;对未完成的按奖补标准5倍扣减财力,激发市县积极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全区地级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稳定保持在80%以上,2个地级市、1个县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县区、2个乡镇、1个产业园区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三是创新实施分类补偿机制。制定森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等要素分类补偿制度,建立水土保持激励机制、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以创建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既对生态环境资源“存量”给予补助,又对“增量”进行奖励,持续加强“一河三山”(黄河和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修复。全区水土保持率提升到76.7%,漠化沙化土地连年缩减,自然保护地面积达到61.7万公顷,建成地质、森林、湿地、沙漠、草原等自然公园40个,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金山银山”的财富价值、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主动融入黄河全流域大保护、大治理。一是建立跨省域补偿机制。与甘肃、内蒙古分别签定了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共同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上下游跨省区国控断面水质作为补偿依据,若水质当年年均值未达到国家考核Ⅱ类标准,上游省区向下游省区补偿5000万元;若水质当年年均值高于国家考核Ⅱ类标准,下游省区向上游省区补偿5000万元。补偿资金用于流域内水污染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环保能力建设等方面,构建上下游齐治、干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格局,实现责任共担、环境共治、效益共享。二是建立跨地域补偿机制。建立省域内市、县(区)间生态补偿机制,自治区和市县(区)共同设立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资金,根据流域内各市、县(区)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考核情况,采取跨地域补偿资金扣缴方式,从市县的结算补助资金中统一扣缴,用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市县的生态补偿。2020年以来,全区累计实施跨市县生态补偿10亿元。三是建立跨流域补偿机制。自治区与市、县(区)每年按1:1比例共同筹措,设立黄河宁夏过境段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资金2亿元,将黄河干流、10条支流及23条重点入黄排水沟全部纳入补偿范围,根据水源涵养、水质改善和用水效率等指标考核结果分配资金,有效推进全境域水生态水环境保护治理,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进出。
完善多元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以深化改革赋能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是建立政府回购储备机制。制定出台《探索建立山林资源政府回购机制的指导意见》和《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创新设立山林资源政府回购基金和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探索建立“以地换林”“以林养林”模式,多措并举造林、育林、护林,全区山林生态价值不断增值,生态效益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灵武市政府回购山林资源做法入选国家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制定出台《用水权收储交易管理办法》,县级政府负责本地域生产用水确权和用水权收储,对用水户闲置或节余的用水权有偿收储,推动全区交易水量9703万立方米、交易额3.57亿元。坚持“谁排污谁付费、谁减排谁受益”,制定出台排污权政府收储制度、排污权出让收入和使用管理办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开展排污权交易312笔、交易额2560万元,全区126个新改扩建项目通过市场购买排污权,各类资源要素实现从“冷馒头”到“香饽饽”、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的转变。二是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机制。制定出台《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实施意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以沙漠、戈壁、荒漠及生态移民迁出区为重点,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企业、金融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生态修复模式。银川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贺兰山东麓区域废弃矿坑治理,形成葡萄酒产业园、运动休闲公园、特色文创基地等多元化生态产业;石嘴山市探索通过能耗指标吸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建立“林票+能票”制度,放活林地经营权和保障林地收益权,实现以林换能、以能换碳;固原市引入市场主体实施燕家山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治理,一体化发展林下种植、旅游康养、科普研学等产业,形成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强大动能。三是建立生态损害赔偿机制。制定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办法》,建立水生态、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等领域损害赔偿制度,支持设立环境资源保护法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推动形成生态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机制,促进生态环境恢复改善和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