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立足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点 构建财会监督新模式

作者: 天津市津南区财政局 董键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吴笑晗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22期 2023/11/30

立足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点   构建财会监督新模式

天津市津南区财政局 董键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吴笑晗

  

摘要:

2023年,我国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这是财政部等中央部委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和低碳化要求,务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改革举措。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服务财会监督是电子凭证会计数据应用推广的具体场景之一。当前,充分把握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改革试点契机,用好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这一承载单位关键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法定电子原始凭证数据,精准定位预算执行、财务核算、档案管理三个风险高发环节,科学前移风险管理体系,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管,全面构建财会监督新模式,务实推进国家重大改革举措精准落地适逢其时。


关键词: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财会监督;机关事业单位;自主监督





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是承载单位关键财务信息、业务信息的法定电子原始凭证数据,具备提供数据信息和法定原始凭证的双重作用。2022年,按照《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推进会计数字化转型的要求,财政部联合多部委开展了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点工作,解决电子凭证“接收难、入账难、归档难”等问题,实现会计凭证数据的标准化、自动化处理,推进会计信息化和管理数字化转型。2023年4月,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联合开展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扩大了电子凭证会计数据试点种类和试点范围。当前,立足电子凭证会计数据试点工作,按照“试数据标准、试技术路线、试推广路径”的试点工作目标,深挖数字化电子发票改革动能,着眼财会监督大局,务实构建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服务机关事业单位财会监督新模式,对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经秩序,强化机关事业单位主体责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自主财会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服务财会监督新模式的设计理念


通常情况下,机关事业单位发生财会风险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预算执行前置审核机制功能缺位,审核规则、审核流程、审核权责不够科学严谨;二是预算执行前置审核机制与预算执行衔接不足,容易出现审核结果和实际执行“两张皮”的情况;三是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执行前置审核结果之间缺少反馈校验机制,不能及时、有效披露风险,以及揭露和震慑财会风险行为。因此,消除财会风险的主要成因,建立审核规则明确、审核流程科学、审核权责清晰,与预算执行紧密衔接,与预算执行结果相互校验的预算执行前置审核体系,加强预算执行全流程监督,进而构建基于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服务机关事业单位财会监督新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对切实加强财会监督,防范财会风险,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自主财会监督意愿和监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为信息主线,全面推进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融合,发挥电子凭证会计数据“双维信息”的基础和法定特性,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核心驱动,围绕预算管理一体化构建预算执行前置审核体系,并实现预算执行前置审核机制与实际预算执行、预算执行结果之间的衔接校验。具体来看:一是以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为预算执行前置审核提供所需的关键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通过内置数据化的审核规则,提高财经制度的实际约束能力,代替财务人员主观判断,实现智能专业化代替人工专业化,做到财会风险的事前、事中拦截预警;二是通过调整经济业务管理流程,精准划分岗位职责,明确经办人、财务人员、业务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单位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的功能和职责,杜绝岗位职责风险转嫁;三是通过建立预算执行前置审核与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预算执行模块的衔接机制,建立预算执行结果对预算执行前置审核结果的反馈校验机制,压缩人为风险空间,实现预算执行前置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执行结果的有机统一;四是紧盯预算执行风险核心环节,构建贯穿“预算执行—财务核算—电子归档”的全流程风险预警体系,全面覆盖机关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全环节,及时向机关事业单位预警财会风险情况,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管,防范财会风险于未然。


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服务财会监督新模式的运行机制


基于新模式的核心设计理念,应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构建机关事业单位自主财会监督运行机制。


(一)财经纪律全面约束代替重点约束


新模式遵循“谁编制预算、谁执行预算”原则,着力构建了经济业务经办人员、部门负责人、财务人员、财务负责人、部门分管领导、主要领导规范参与,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的业务模式,将预算执行的发起环节从财务部门前移至业务经办部门,让业务经办部门直面财经纪律约束,用财经纪律对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全面约束代替仅对财务部门的重点约束,切实提高财经纪律实际约束范围和约束效能。


(二)单位自主监督代替单位被动监督


新模式通过调整现行预算执行程序、业务模式和信息管理系统,在完善预算执行审核规则、优化预算执行模式、实施预算执行结果闭环监督三个方面同步发力,建立预算执行前置审核机制、预算执行事中跟踪机制、预算执行事后联查机制,全面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和事后追溯,智能预警风险信息,通过单位内部的主动作为,自主消化绝大部分财会监督风险,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管。


(三)会签审核模式代替顺序审核模式


新模式采用会签审核模式代替顺序审核模式,将预算执行审核工作明确划分为事项审核和财务审核两部分,预算执行业务由经办人发起,按照财经纪律、财务制度线上填报预算执行申请单,并同步推送至事项审核模块和财务审核模块,业务经办部门负责审核业务真实性,财务部门负责审核财务合规性,两部门审核意见报财务负责人会签,由财务负责人总体把控预算执行情况(参见图1)。新模式下,各岗位职责清晰明确、独立履行职责,有效杜绝岗位职责风险转嫁。


图片
图1 新业务模式下的审核流程


(四)智能专业管理代替人工专业管理


新模式将预算执行全流程风险归集至预算执行发起环节,并通过建立预算执行业务事项信息表述与财务信息表述之间的系统性对照关系,将复杂专业的财务信息表述转换为通俗易懂的业务事项信息表述,大幅降低业务经办部门发起预算执行的难度。经办人只要准确选择业务事项信息就能准确地生成财务信息并发起预算执行程序,实现业务事项信息、预算执行信息、财务核算信息、电子会计档案信息之间智能衔接,有效降低人工干预对预算执行准确性的影响,实现智能专业化对人工专业化的有效替代。


(五)双维信息基础代替单一信息基础


新模式充分发挥电子凭证会计数据关键财务信息、业务信息“双维信息”基础的优势,全面记录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内容,有效弥补传统单一财务信息基础的不足,为财政部门、机关事业单位运用预算执行信息提高预算管理、测定支出预算标准、优化预算执行、规范财务核算、健全风险预警机制等提供有力支撑。


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服务财会监督的具体实践


天津市津南区财政局作为全国13家政务财务服务平台试点单位之一,围绕运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服务财会监督理念构建了预算单位自主财会监督平台,为丰富电子凭证会计数据应用场景,构建机关事业单位自主财会监督业务新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津南区预算单位自主财会监督平台包括五个子模块:电子凭证会计数据票据池、预算执行前置审核模块、预算管理一体化衔接模块、财务核算模块、电子档案模块。电子凭证会计数据票据池是机关事业单位增值税发票、银行电子回单、银行电子对账等电子凭证会计数据的接收和调用工具,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通过票据池接入平台后,贯穿预算执行全流程,并在不同模块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具体流程包括:在预算执行前置审核模块,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提供关键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相关信息经预算执行前置审核规则校验后生成规范、准确的预算执行信息,并传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执行预算;预算执行结果与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一并推送给财务核算系统智能生成记账凭证;生成的记账凭证同步绑定各类原始凭证电子数据,并传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入账归档,至此,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贯穿预算执行的全流程业务办理完毕(参见图2)。


图片
图2 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点基础下的新业务模式布局图


天津市津南区财政局立足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点工作,构建机关事业单位自主财会监督新模式,为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工作提供了具体实践经验。具体来说,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点工作是一项财政管理基础领域的重大改革工作,天津市津南区财政局运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激活预算单位自主财会监督体系,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化试点方面提供创新应用场景,在预算执行方面充分融合内控制度要求,在资金收付、财务核算、档案管理方面用智能专业化代替人工专业化,为财务部门重点岗位轮岗创造条件,同时也为电子档案落地推行注入新的动力,是综合多项财政领域重点工作的创新实践。


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服务财会监督的注意事项


从天津市津南区财政局运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服务财会监督的具体实践来看,构建并运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服务财会监督新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主体相统一


统一思想,充分调动业务部门进入预算执行发起角色,是运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服务财会监督的基础,也是将财经纪律从财务部门贯彻到业务部门的根本要求。业务部门作为预算需求方,需要一体承担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主体责任,确保执行符合预算编制预期。


(二)推进预算执行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精准衔接


将复杂专业的财务信息转换为通俗易懂的业务事项信息,是确保业务部门胜任预算执行发起角色的前提,需要对现行业务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归纳总结,有效建立业务事项信息向财务事项信息的转化通道,确保精准定位业务事项信息的同时即可精准定位预算执行财务信息,实现多元信息的有机统一。


(三)提高预算执行全流程智能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不断加强预算执行智能化建设,是切实激发电子凭证会计数据信息服务机关事业单位财会监督能力的有力保障,需要不断提高相关信息系统的易用程度和应用精度,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加强预算执行全流程各环节的衔接融通,为开展“1+N”财会监督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和现实抓手。


(四)完善预算执行风险监控规则和监控机制建设


预算执行风险监控规则和监控机制是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自主财会监督新模式的核心,不仅需要完成现行制度标准、规则的信息化转换,还要注意将新出台制度、政策的标准和规则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新模式中,确保新模式预算执行风险监控规则和监控机制的先进性和生命力。


(五)加强预算执行数据的综合分析应用场景建设


电子凭证会计数据“双维信息”基础的应用使预算执行数据更加丰富和完善,加强预算执行数据的综合分析应用场景建设,将有效提高预算执行数据服务财会监督的能力,积极回应“1+N”财会监督信息数据需求,为切实完善财会监督体制机制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张小莉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