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2023年21期封面故事——温州:坚持“三大路径” 助推“千万工程” 绘就村美人和共富新画卷
温州:坚持“三大路径” 助推“千万工程” 绘就村美人和共富新画卷
温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宣安
温州市财政局坚持传承好发展好“千万工程”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持续深化财政支农方式改革,积极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千万工程”新画卷。截至2022年底,累计创成省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91个、特色精品村291个、3A景区村249个、未来乡村38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底的5091元提高到了38482元。
始终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逐步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实现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投入总量持续增加,确保财政投入与“千万工程”目标任务相适应。一是建立公共财政重点保障机制。将乡村振兴作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重要事项予以精准保障,将“三农”支出列为一般公共预算的重点保障领域,建立健全“三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2020—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三农”累计投入1084.1亿元,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资金投向上,农林水类投入占比23%,卫生健康类占比22%,教育类占比20%,社会保障和就业类占比13%,交通运输等其他占比22%,各领域实现均衡投入协调发展。二是建立政府性基金稳定投入机制。推进落实党中央及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创新建立土地储备开发基金,在优先支持农村有机更新的同时,以土地出让收入的稳步提升有力保障农业农村支出的稳定增长,有效服务温州乡村振兴发展大局。2021—2022年,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累计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资金103.32亿元,其中2021年49.68亿元、占比4.26%,2022年53.5亿元、占比7.2%,资金投入与占比均逐年提高。三是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针对涉农资金部门分布广泛、资金使用分散等问题,率先探索涉农资金跨部门整合的有效途径,对农业、水利、旅游、环保、交通、粮食、供销等涉农领域专项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化散为整设立“乡村振兴大专项”,每年整合资金4亿元以上,集中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千万工程”建设,实现了涉农资金集中投入、统一管理,真正以资金的大整合实现了效益的大提升。
聚焦缩小“三大差距”目标,不断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建设,打出折股量化、业态培育、片区组团等强村富民“组合拳”,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农村产业发展起来、村集体经济强起来。一是“折股量化”帮扶农民奔富。积极探索折股量化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有效机制,将财政资金投入村集体经济用于经营性项目,推动产生长期稳定收益,再折股量化给低收入农户,以股权分红的形式对低收入农户进行兜底帮扶,成功变输血为造血。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市累计实施313个折股量化项目,投入各级财政资金8.5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25亿元,惠及低收入农户3万余人,带动户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左右。该项工作成功入选首届“温州市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和“温州市共同富裕首批最佳实践案例”。二是“业态培育”撬动产业致富。坚持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优势,以“集体资产+财政资金+专业运营”的项目建设模式,培育特色产业成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产业强村的“双向奔赴”。如精准把握温州市平阳县麻步镇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发展的有利契机,投入财政资金2530万元,整合村集体资金170万元,以优先股形式入股当地最大生猪养殖企业,村集体每年可按不低于总投资额7%(189万元)获利分红,惠及低收入农户861户。同时该项目提供就业岗位近百个,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富起来。三是“片区组团”实现集体共富。迭代应用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的成功经验,以“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为导向,创新建立“1个项目+多个村集体+第三方运营”共富增收模式,引导多个村集体抱团连片式发展,形成“企业降低成本、村集体组团增收、村民资产增值”的多方共赢格局。如聚焦未来乡村建设,市县两级财政投入900万元支持瓯海区泽雅镇水碓坑村“强村民宿”项目,整合水碓坑村闲置资产作价入股280万元,引导周边5个村集体投资320万元,招引君兰、兰里、安葵等企业合作运营,开发了研学、咖啡馆、民宿等旅游业态,水碓坑村实现从“无人村”到“网红村”的华丽蜕变,村年经营性收入从零突破到百万元,5个投资村获得了每年共计50万元的稳定收益。
全面强化财政政策与担保、保险等金融工具的有效衔接和密切协同,加快构建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以“财政杠杆”撬动“金融活水”,不断释放支农惠农红利。一是“灾毁保险”全覆盖保障。针对因温州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带来的防洪排涝短板问题,在全国率先创建全闭环堤防灾害保险模式,将分散不确定的救灾应急资金转化为可控的年度保费,设施出险后最高可获赔投保金额30倍的堤防修复资金,有力破解水利工程“有钱建、没钱养”的资金短缺“心头病”。迭代延伸堤防保险成功经验,将农饮水设施纳入综合保险范畴,全市投入资金2599.18万元,保障全市近2000公里堤防、1695处农饮水设施、4万多公里供水管道和12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该项改革入选“2022年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二是“指数杠杆”全周期应用。为帮助经济薄弱地区应对不确定气候灾害带来的风险,创新设置触发式“干旱指数”和“台风指数”保险赔偿模式,赔偿基于预定参数是否达到触发水平从而确定赔付标准,以科学透明的气象预警作为核赔依据,在“旱情预警”发布后即可实现第一时间理赔。今年7月温州市发布第一号蓝色旱情预警,100万元干旱指数保险赔款立即到位,既保障了农饮水设施因灾导致的损失,又覆盖了日常各项突发性断水所需的修复及紧急供水费用。在“灾毁赔付+指数赔付”双链保障下,温州在5号台风“杜苏芮”影响后,获理赔金额超1000万元,全面用于出险受灾堤防和农饮水设施应急救助、损失修复、事故的应急处置。三是“金融管家”全链条服务。针对薄弱地区、偏远山区水利设施“无人管、无人养”的难点堵点,创新引入“金融管家”服务,以财政资金投保引导保险公司承接全市农饮水设施“水质恢复”“设备修复”等日常管养,主动消除设施“小事没人管、大事先遭殃”的风险隐患,形成了“灾前预防、灾中抢险、灾后抢修”的全链条保障机制。为掌握农饮水设施坐标、资产、风险等情况,截至2022年底,“金融管家”共实地完成全市951个农饮水点位的风险巡查工作。
责任编辑:陆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