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2023年21期封面故事——嘉兴:绘就诗画江南 财政助力“千万工程”建设再出发

作者: 嘉兴市财政局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21期 2023/11/16

嘉兴:绘就诗画江南  财政助力“千万工程”建设再出发

嘉兴市财政局


自2003年浙江启动实施“千万工程”以来,嘉兴市坚定不移聚焦绿水青山和乡村文明,把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作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嘉兴市先后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省唯一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综合集成试点。2022年,嘉兴市农村居民总收入达到46276万元,连续19年保持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03年的2.11缩小至2022年的1.56,各县(市、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低于8%,均为全省最低。


图片


嘉兴推进“千万工程”的主要历程


2003—2010年,以村庄整治为起点,开启嘉兴“千万工程”1.0版。以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契机,拉开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十百工程”帷幕,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试点建设,掀起了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三大革命”。五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相关资金39.8亿元,实现了全市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规范化公厕管理100%全覆盖,省、市控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从2003年的0提升至2022年的100%,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为全国样板。

          

2011—2020年,以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为抓手,推进嘉兴“千万工程”2.0版。以美丽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在村庄整治工作基础上,嘉兴着力于“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建设,同时下大力气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高标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如今,嘉兴全市“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30分钟公共服务圈”基本形成,实现了城乡公交、供水同规同网,养老、医疗均衡共享。五年来,各级财政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幸福河湖建设等项目资金达57.41亿元。


2021年至今,以和美乡村片区化建设为载体,跃升嘉兴“千万工程”3.0版。按照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要求,嘉兴锚定未来乡村作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狠抓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和自然村落全域秀美,不断培育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深入推进以农村现代化建设为重点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建设。五年来,各级财政投入未来乡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美丽宜居示范村、共同富裕示范带等创建资金41亿元。


截至目前,嘉兴市已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5个、示范镇52个,5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串起了美丽大环线,首批33个省级未来乡村创建成功,51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率达100%。


财政支持推进“千万工程”的主要做法


二十年来,嘉兴市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入渠道,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资金管理,狠抓政策落实,持续支持推进“千万工程”,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


投入为重,打造资金保障坚实后盾。坚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嘉兴市各级财政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投入进一步向“三农”领域倾斜,政策供给精准有力。一是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将“千万工程”建设资金纳入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五年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规模达275.59亿元。二是不断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三是设立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规模从1亿元翻倍至2亿元,确保“千万工程”项目资金保障加力提效。五年来,全市财政累计投入“千万工程”建设资金达136.8亿元,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优化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不断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五年来,共有社会资本11.31亿元投入乡村建设


制度为先,筑牢“千万工程”建设政策体系。自嘉兴市推进“千万工程”建设以来,已连续出台四轮财政支农政策。从村庄环境整治开始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未来乡村建设,始终围绕“千万工程”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精准施策,扎实推进。财政扶持环节也从单一关注村庄环境风貌“硬设施”,到关注村庄经营、文化历史、乡风文明的“软服务”,财政政策持续迭代,拓展深化,更加立体、全面地着眼于美丽乡村建设整体可持续地推进。


2023年嘉兴市出台的新一轮支农政策,在乡村建设和治理上,进一步整合已有的美丽乡村精品点、风景线,开展组团式、片区化联合建设,并把发展“美丽经济”放在了突出位置。以聚焦乡村产业、促农增收为落脚点,精准制定财政奖补政策,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乡村经营行动,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美丽经济,积极创办公司或引入市场主体开展村庄运营,拓展农业产业新功能,引导多元主体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统筹为要,集成发力共建和美乡村。聚焦“千万工程”建设,嘉兴持续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建设,不断统筹政策资源、资金资源、项目资源,一个口子抓好资金要素保障。2022年,继续对涉农资金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以“千万工程”建设为基础,不断加强涉农项目的空间融合、产业融合和要素融合。围绕提升城乡自然环境,挖掘城乡文化底蕴,整合了未来乡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景区化建设、美丽城镇建设资金统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规模达2.5亿元,逐步形成美丽城镇、城乡风貌样板区、未来乡村创建“一张图”,实现项目共建、资源共享。


监管为本,下足功夫加强资金管理。坚持绩效优先,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监管机制,强化资金动态管理。一是将各级财政安排的资金均纳入财政动态监控。完善重大涉农政策落实情况分析制度,定期做好财政支农数据统计分析,建立健全与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相适应的检查评价机制。二是不断加强涉农资金的绩效监管和项目的绩效监控,利用财政数字大脑加强对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管理,全市农口专项资金已基本实现绩效评价全覆盖。三是每年都对年度涉农资金使用情况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明确将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结果纳入后期资金分配因素,确保涉农资金安全高效。


持续支持深化“千万工程”


平衡好“千万工程”资金需求与地方财力供给矛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加强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财政部门作为宏观调控综合部门的鲜明特色,综合评估经济发展和财政可承受能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评判财政收支状况、村集体经济实力和群众承受能力,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和筹资渠道,确保财政投入力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进一步完善“千万工程”资金扶持方向和支持重点,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一是持续支持“粮食战略产业+三大新兴产业+六大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体系,以“三产融合”升级乡村产业;持续支持农业经济开发区等高能级平台建设,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将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乡村从“面子”美到“里子”。二是充分发挥财政杠杆撬动作用,健全完善财金协同长效机制,有效激发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的动力。发挥财税金融政策协同联动作用,不断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协同,共同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是深入整合政策资源、项目资源和资金资源,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和社会资本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利益共同体,不断增加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确保和美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陆安平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