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王朝晖:以“三个聚焦”推动“三个转变” 支持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作者: 四川省成都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朝晖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20期 2023/11/13

以“三个聚焦”推动“三个转变”  支持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四川省成都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朝晖



2022年6月、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来四川考察时,均对四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提出了明确要求。成都财政深入贯彻党中央和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优先保障领域,以“三个聚焦”推动“三个转变”,全力保护成都平原这片产粮宝地。





聚焦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推动从解决吃饱问题向提升供给质效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良种和良田的配套,并强调要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成都财政积极创新三项保障机制,推动耕地变良田、种子变良种、农户多种粮。


(一)创新“三位一体”耕地保障机制,有效保护粮食生产“命根子”。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成都财政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有效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一是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市级财政创新设立规模20亿元的补充耕地专项资金,在全国率先创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支持加大补充耕地指标储备,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截至2022年,全市累计发放耕地保护基金165亿元。二是支持耕地质量提升。市级财政设立农田建设专项资金,用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建后质量稳定和耕地地力保护等。2020-2022年,全市财政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17.56亿元,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不低于3000元。三是支持耕地生态改善。以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支持环城生态区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打造超大城市近郊高标准农田建设典范区、生态价值转化试验区。安排农田面源污染治理资金,支持提升土壤生态质量。通过政策创新、资金赋能,促进成都市连续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效益“三增长”。2022年末,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82.6万亩、高标准农田388.77万亩、高标准农田占粮食播种面积比例达66.73%,分别较2019年增加17.1万亩、增加88.6万亩和提高13.65个百分点。


(二)创新“三端融合”发展保障机制,有效防范农业芯片“卡脖子”。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成都财政创新“资本+研发+产业”的三端融合发展保障机制,推动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一是推进资本端改革。积极转变财政支持种业发展方式,以资本金形式支持组建规模5亿元的成都种业集团,对成功上市的种业企业在享受其他上市公司政策基础上再追加奖补200万元,以市场化方式加力提效解决种企发展面临的资本金难题。二是支持研发端突破。支持建设天府现代种业园、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对新获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补贴1000万元,对租用种业标准化厂房给予租金补贴,持续推动种源技术攻关。三是推动产业端变革。出台种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支持种质资源与新品种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优新品种推广、产业向园区集聚等。支持创新育种商业化、产业化模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以“揭榜挂帅”方式实施重大技术攻关。近年来,成都成功创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国家级现代种业园区,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等科创平台建成投用,建成国家级制种基地2.8万亩,为种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两类主体”利益保障机制,有效激励充实国家“粮袋子”。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是稳定粮食生产的根本动力。成都财政创新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利益保障机制,有效调动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一是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创新实施农机购置市级累加补贴20%和薄弱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出台支持粮食规模化生产奖补政策,落实中央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有效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创新补贴方式,补贴农户的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拨到户,消除了补贴资金兑现的“中梗阻”。2022年,财政安排资金2.83亿元,支持全市小麦、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100%、93%,粮食产量稳定在227万吨左右。二是完善产粮大县利益保障机制。研究制定耕地保护奖惩机制,市级设立耕地保护奖励专项资金,分类别对耕地补充工作突出的区(市)县进行正向奖励。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市级财政设立1.1亿元的城乡融合发展考评激励资金,对先进区(市)县、镇、村进行奖励。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兑现产粮大县、制种大县奖励资金8882万元,调动地方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积极性。


聚焦破解粮食生产的瓶颈短板,推动从传统发展方式向创新要素集聚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成都财政通过“四个着力”,引导四类创新要素集聚,推动解决传统农业发展中人才如何引、资本哪里来、载体怎么建、粮食怎么运等瓶颈短板。


(一)着力培育“三类人才”,构建藏粮于技的人才保障体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创新支持方式,支持打造能够突破资源制约、发挥核心作用的粮食生产“三类人才”队伍。一是支持建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出台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十条措施,设立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保补贴专项资金,将从事粮油规模经营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社保费用补贴年限由5年延长到10年,对以个体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予以财政补贴。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2.4万余人。二是支持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安排农业科技英才培育资金,支持实施农业科技英才培育项目,进一步提升粮食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对入选“蓉漂计划”种业高层次顶尖创新团队以及产业领军人才分别给予资金支持,并配套子女入学、人才安居、交流培训等服务政策。从2023年起,每年遴选支持10名农业科技领军人才、2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分别给予每人10万元、5万元资助。三是支持引进专业化服务团队。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专家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创新等科技服务,对成功引进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给予最高50万元资助。支持优秀人才返乡入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创办家庭农场,从2022年起,每年遴选支持100名优秀人才,并给予每人3万元资助。


(二)着力推进“四资融合”,构建粮安天下的资金供给体系。积极推进投融资模式创新,探索形成以财政资金引导国有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协同投入的“四资融合”模式,有效保障了粮仓建设的资金要素供给。一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整合。逐年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做好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与政府性基金预算投入的统筹衔接,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高标准农田、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建设,确保财政实际投入高于上年。二是建立国有资本补充机制。统筹一般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资本金形式注入成都益民集团、成都兴城集团等市属国有企业,鼓励国有企业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企业粮食保供的“造血”功能和市场化融资能力。三是深化财政金融政策互动。采取贷款增量奖补、贷款贴息、风险补助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种业贷”“粮易贷”“天府粮仓贷”等产品,鼓励扩大贷款增量。截至2022年末,仅通过“农贷通”平台放款3.77万笔、金额488.55亿元。四是完善社会资本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粮食产业园、制种基地、高标准农田、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等建设。支持组建首期规模达25亿元的成都乡村振兴基金,已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近50亿元,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


(三)着力打造“三大抓手”,构建粮食生产的载体支撑体系。围绕粮食产业建圈强链,支持打造优化空间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四级联动“三大抓手”,推动构建“圈+链+园”的粮食生产载体体系。一是以优化空间结构为抓手,支持打造产业生态圈。制定推进“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把天府粮仓、沱东生态农场、环城生态带等重点片区作为财政涉农资金支持的重点方向,促进粮食生产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深入实施财政政策赋能,支持各片区发挥“研产销储运”等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粮食产业生态圈。二是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支持打造粮食产业链。设立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制定配套政策,支持打造都市现代种业、都市农业两条重点产业链和一批高能级的龙头企业,推动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截至2023年6月,已扶持14户规模过2亿元的粮油龙头企业。三是以推动四级联动为抓手,支持打造现代农业园。累计安排现代农业园区奖补资金5.6亿元,支持建设国家、省、市和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支持打造“一带、十园、百片”粮食产业园区和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引领带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建成国家级产业园区3个,数量位列副省级城市第1位,成都新津区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四)着力提升“三种能力”,构建粮食保供的仓储物流体系。聚焦构建粮食仓储物流保障体系,支持提升粮食储备、航空运输、铁路运输“三种能力”,更高水平保障粮食供应链物流链的韧性和安全。一是支持提升粮食储备能力。安排财政资金近5亿元,支持粮油储备、超标粮收购、仓储建设等,进一步筑牢超大城市粮食安全“压舱石”。目前,易商(ESR)青白江冷链电商产业园拥有一个建筑面积超11.3万平方米的多方位冷库设施,可存储米面粮油等60万吨。二是支持提升航空运输能力。统筹安排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完善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通道网络、航空枢纽中转能力建设,全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截至2023年6月,成都已稳定运行国际(地区)货运航线20条,为农产品开启消费新模式打开便捷通道。三是支持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支持建成成都国际铁路港,打通多式联运通道,成都国际班列已初步构建起联结境内外超130个城市的“四向”国际铁路物流通道,年开行量超4000列。支持构建青白江铁路枢纽粮食物流园、粮食口岸和“通道+线路+枢纽节点”的粮食物流体系,年粮食物流吞吐量约400万吨。


聚焦发挥极核主干的带动作用,推动从立足自身发展向引领区域共兴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要更好扛起粮食、生猪、油料等重要农产品保供责任,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成都财政围绕建好“经济圈”、实现“现代化”、建设“都市圈”,支持发挥“三大”作用,推动成都在确保自身粮食供给的基础上,更好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区域协同共兴发展。 


(一)支持强化“三大功能”,发挥极核作用推动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统筹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支持成渝两个极核做强“三大功能”,合力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打造带动全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一是强化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用好政府采购农产品支持政策,牵头组织预算单位预留年度采购份额,通过“832平台”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截至2023年6月,平台涉及四川66个区(市)县、重庆14个区(市)县,2020年以来成都市预算单位预留采购份额达3.37亿元。二是强化投资基金引导功能。支持成渝两地国有企业共同设立西南首支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成都农芯天府种业基金,其中成都川兴乡村振兴股权投资基金出资32%。截至2023年6月,该基金完成项目入库16个,预计可带动并优化西南地区良种种植超3000万亩。三是强化智慧系统监管功能。支持率先开展无人驾驶插秧机等“5G+智能农机”应用、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耕地种植用途智慧管控试点,推动崇州市联合龙头企业搭建MAP“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系统,并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建成低镉积累优质绿色稻试验点7个。目前,智慧农业系统已在川渝云贵4省建成21个区域服务中心,为15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提供全产业链综合服务。


(二)支持搭建“四大平台”,发挥主干作用推动建强中国西部唯一粮食主产区。牢固树立 “一盘棋”思想,支持搭建“四大平台”,助力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一是支持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支持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建成“立足四川、辐射西南、影响全国”的区域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进全省农村土地经营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建设占用耕地异地占补平衡指标、地方储备粮食等通过平台交易,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行为,有效防范农村“微腐败”。截至2022年末,该平台已实现与省内21个市(州)、133个县(市、区)联网运行,促成交易31931宗、金额1696.72亿元。二是支持搭建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平台。创新开发成都“农贷通”金融平台,并逐步升级为全省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平台,打造区域金融发展共同体,开辟农贷贴息、科创补贴、风险补偿、产业扶持政策在线申办的绿色通道。截至2022年末,“农贷通”平台业务已覆盖省内5个市州。三是支持搭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促进科技与产业、企业、人才、金融的深度融合,支持构建起服务全川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目前,已协同省农科院、川农大等高校院所,联合龙头企业实施重点项目60个,累计筛选62个优质粮油品种在全省推广。四是支持搭建农业展会展示平台。财政累计安排资金29亿元支持建成成都天府农博园,鼓励举办种业博览会、农业博览会、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以及设立“彭州+黑水”“新津+小金”等对口支援藏区农牧产品销售专柜。2022年四川“四市三州”农产品品牌营销活动中,30家农业企业签订了共计10亿元合作协议。


(三)支持共建“四大体系”,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打造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积极支持成都都市圈合作共建“四大体系”,助力打造“天府粮仓”核心区,更好带动四川“五区”整体提升、协同共兴。一是支持共建农业示范区协同体系。推动构建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一体化合作机制,探索建立财税利益共享机制,推进都市圈规划管理协同、产业协作配套、创新资源共享、开放平台共建,以及各类要素自由流动、高效整合,不断充实都市圈人民群众的“粮袋子”。2022年四市粮食产量占全省的20.24%,高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省的比重1.02个百分点,粮食产出效率示范效应显著。二是支持共建粮食产业化发展体系。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以品种特色化、种业科技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为突破口,一体推进粮食产业差异化发展。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合作模式,支持产业协同招商和粮食产业延链补链。截至2022年末,成都益民集团在都市圈建立粮食直采直供基地21个。三是支持共建土地一体化交易体系。建立同城化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协同保障机制、用地指标统筹使用机制,推动完善产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支持农村集体土地跨区域公开流转。目前,都市圈已实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跨区域、跨平台交易全覆盖。四是支持共建粮食同城化保供体系。支持建设全国首个都市圈“米袋子•菜篮子”供应系统,鼓励成都益民集团加快安岳、什邡等保供基地建设。用好农产品品牌营销平台,实施“天府源”与德阳“蜀道”等品牌合作共建。成都与德眉资已签订十余个农产品供销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同城化应急保供联动机制,确保同城化区域粮食安全。


责任编辑:吕怡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