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封面故事:河清水美“忻”生态
河清水美“忻”生态
本刊记者 刘永恒
特约通讯员 宋志斌
忻州,黄河入晋第一市,汾河、桑干河、滹沱河“三河之源”,华北平原西部生态屏障。近年来,忻州市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一体学习、一体把握、一体落实,推动全市国土绿化速度不断加快,林业生态基础不断夯实,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日渐彰显,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忻州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从前这里就是一片杂乱的河滩地,一下雨河水就变成了黄色的浑水,水里都是泥沙。现在水也清了,还修了步道,打造了花海,碧水蓝天,鸟语花香,咱们汾河川越来越美了!”在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内,不少市民一边用手机记录着公园的旖旎风光一边感叹着这里发生的巨变。
静乐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吕梁山东脉,是汾河自源头流出后流经的第二个县域,全县地形地貌复杂,降雨量小,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实施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来,静乐县按照恢复生态、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兼顾景观的总体原则,重点对昔日无序开发留下的“伤痕”进行修复,打造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
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593.85公顷,湿地总面积412.92公顷,湿地率达69.53%。工程实施以来,域内汾河干流水质连续几年都稳定在Ⅱ类标准以上,生态也随之向好转变,野生植物增加了4属15种,野生动物增加了16科51种,其中鸟类就有39种。湿地公园的建设使当地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变,有效助力汾河上游生态平衡。
“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实施以来,忻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殷殷嘱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切实实施好治水兴水、护林增绿等一系列工程,统筹推进试点各项工作。”忻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薛治国告诉记者。
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涉及忻州市宁武县、静乐县共27个项目,治理面积1185.21平方公里。忻州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的试点领导组,将工程试点纳入市县主要领导领衔推进的深化改革重大事项,构建了“主要领导挂帅、专职机构协调、县级具体实施、专家技术支撑”的试点工作机制,并设立县处级常设事业机构的专项办公室,负责试点工程项目的推进实施。
“汾河中上游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长时间、大面积、高强度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固体废弃物压占、地表挖损、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山西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处长曾波告诉记者,“因此,研究提供一整套符合黄土高原区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机制,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对资源型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对黄土高原区全面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在修复治理工作中,忻州市牢牢抓住“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从修山、治水、育林、护田、复草等方面,集合多部门力量,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开展生态修复治理。
修山——针对忻州市历史上煤矿开采和地质灾害等引发的火区、塌陷坑及地裂缝、不稳定斜坡、采坑、废渣堆等地质环境问题,通过灭火、边坡治理、地形整治、浆砌石挡土墙、截排水沟、植被修复等措施,完成地表塌陷及边坡防护治理面积16.47平方公里,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治水——为真正实现让汾河水“清起来”,忻州市下大力气实施了三个方面的工程。一是围绕汾河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实施汾河廊道建设80余公里;二是通过河道治理、湿地建设及生态防护林等措施,共完成汾河、恢河干支流河道综合治理266.89公里;三是针对城乡工业、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雨污分流问题,实施宁武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改造、宁武县东寨污水处理站扩容提标改造、宁武县化北屯垃圾填埋厂建设、宁武县城区凤凰大街雨污管网分流改造、静乐县污水净化中心提升扩容改造、静乐县汾河干流沿线村庄生态环境整治等项目,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通过上述工程,保证了行洪安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天蓝、水清、地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育林——通过荒山造林、封育保护、植被修复、河流生态修复等建设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86.28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面积387.55平方公里。有效改善了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的现状,增加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实现了“减少或控制人为干扰、恢复植被与土壤、保持土地稳定性、增加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自我维持”。
护田——忻州是革命老区,尤其宁武、静乐两县是建立中共组织较早、党组织活动较活跃的地区,也是抗战时期百团大战取得第一个胜利、创造“围点打援”战例的地方,更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战略大调整的“三线建设”的区域,两县现存各类红色资源(革命遗址)31处。忻州市在修复汾河上游沿线生态环境的同时实施了坡改梯、耕地开发等土地综合整治,完成农用地整治85.89平方公里,项目区内耕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蓄水抗旱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蓄湖——针对我国三大天池之一宁武天池湖泊群的生态问题,实施了宁武县天池高山湖泊群水源补给项目,对地处汾河与恢河分水岭山脊线以东的公海、干海、老师傅海、鸭子海、小海5个湖泊进行水源补给,补水面积0.66平方公里,改善了天池湖泊群水生态,以及周边生态环境,还原历史上天池生态美景。
复草——针对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退化的问题,实施宁武县退化草地补播及草地灾害防治,结合宁武县汾河源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静乐县鸣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加大草地修复整治,完成草地生态保护修复治理9.30平方公里,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亚高山草甸及流域内其他相关草地得到修复,生物灾害得到有效治理。
“忻州市在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中共实施41个子项目,筹集资金43.7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1.88亿元,省级资金8.91亿元,债券资金21.96亿元,县级资金1亿元。工程完工后,对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目标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山西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资环处处长张建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