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封面故事:“山水工程”的宁武实践

作者: 山西省宁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张国伟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20期 2023/11/07

山水工程的宁武实践

山西省宁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张国伟



远望青山,层峦叠翠;近观水色,清澈安澜;穿梭林间,万木葱茏;行走田野,阡陌纵横;驻足湖边,水天一色;放眼草甸,一碧千里......地处管涔山北麓的宁武县在自然山水的衬托下,宛如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图”来自于一场浩大的“山水工程”——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宁武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仅实现了河山重塑、家园重整、生活重建,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厚植了生态底色。


经过修复治理的芦芽山亚高山草甸。刘永恒 


时与势


宁武县,地处汾河中上游地区,不仅是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还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建设区。境内矗立着有“晋山之祖”之称的管涔山,孕育了三晋母亲河——汾河的源头。因此,宁武县生态环境不仅对区域内的气候、涵养水、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调节作用,而且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特殊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2019年,宁武县被列入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地理的维度、时代的背景、理论的指南,铸就了山水工程格局的宏阔,也指引着宁武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蹄疾步稳。


——把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作为政治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和交账工程,成立了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的县试点指挥部,高位推动,全面部署。


——制定印发《项目管理办法》《督查通报制度》《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试点项目建设进度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为项目推动确定了“路线图”、绘好了“时间表”、制定了“任务书”。


——确立“335”工作思路。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汾河“三个起来”重要指示作为一种指引,全面树立“三个共同体”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科学统筹“五个结合”(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全域旅游、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相结合)。


——推行“九位一体”施治法。县试点指挥部总调度、总指挥;项目建设单位具体负责、专班推进;行政审批部门优化流程、优先服务;所在乡镇保障征拆、化解问题;施工单位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监理单位巡检督导、严把质量;审计部门跟踪监督、把好质效;造价咨询动态管理、全程管控;督查小组执纪问效、从严追责。


2023110715361699342600295004867.png
芦芽山的原始次生林是珍贵的森林资源。刘永恒 


管与治


头马营、坝门口、蒯屯关、宁化古城......从汾河源头出发,顺着河畔新修的生态走廊南下,几处山水营地宛若镶嵌在汾河岸畔的璀璨明珠。


由中建交通承建的宁武县汾河河道治理及湿地环境治理试点项目,无论是治理面积和治理距离,还是治理标准和治理要求,都远远超过了从前。


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汾河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中,在宁武境内长达42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9.1%。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宁武县围绕汾河百里生态长廊建设,集中实施了总投资5.85亿元的宁武县汾河河道建设项目、宁武县汾河沿线湿地环境治理试点项目,打造形成了以汾河流域为生态轴,42公里生态绿廊、6个生态核、7个山水营地的“1轴1廊6核7营”的格局。


曾经,丰富的矿藏是宁武发展的底气,但煤矿的开采及地质灾害等引发的火区、塌陷坑、地裂缝等地质环境问题却给大山留下了一处处“伤疤”。为大山“疗伤”需要把脉精准、对症开方。山西省第五地质工程勘察院承建的宁武县汾河源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二期)EPC项目,生态整治面积为7.13平方公里,不仅地形复杂、坡面较大,而且由于地下煤自燃点与地表冒烟点的空间不一致导致存在潜在自燃区难以探明的问题。在治理过程中,山西省第五地质工程勘察院提出了“精准探测,分类施策,封控结合”的综合修复思路,通过灭火工程、地裂缝治理、坡面治理工程、地形整治工程、耕地复垦工程、截排水工程、损毁区生态修复工程及取土场复垦等措施,恢复了该地区自然生态基底,构建了健康稳定的生态体系,改善了该地区的地质面貌和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恢复力,增加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系列治理方法也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号。


山西省第五地质工程勘察院的治理成效只是宁武县“修山”行动的一个缩影。项目实施以来,宁武县集中实施总投资2.3亿元的宁武县汾河源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一期、二期,通过灭火、边坡治理、地形整治、浆砌石挡土墙、截排水沟、植被修复等措施,不仅有效消除汾河源头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而且有效改善了汾河源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高汾河源头生态环境承载力,奠定了汾河“水丰、质好、河美”生态基础。


在推动修山与治水的同时,育林、护田、蓄湖、复草的大地传奇也在上演。


在“育林”方面,紧紧围绕“水量丰起来”目标,实施荒山造林、封育保护、植被修复、河流生态修复、环境提升以及科研宣教等建设工程,总造林面积21.1万亩;在“护田”方面,坚决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宁武县汾河一级支流洪河及二级支流怀道河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同时对5828.07亩农田进行综合治理;在“蓄湖”方面,通过实施宁武县天池高山湖泊群水源补给项目,对地处汾河与恢河分水岭山脊线以东的5个湖泊,进行水源补给,补水面积0.66平方公里,在“复草”方面,针对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退化的问题,实施宁武县退化草地补播及草地生物灾害防治项目,总治理面积166.67平方公里。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在宁武大地得到了生动实践。截至目前,试点项目涉及生态绩效指标16个,已全部完成绩效目标。其中,地表塌陷及边坡防护治理绩效指标为12.87平方公里,完成16.128平方公里;农用地整治绩效指标为11.1052平方公里,完成11.1322平方公里;草地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绩效指标为1.884平方公里,完成1.884平方公里;河道综合治理绩效指标为92.88474公里,完成103.077公里;汾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绩效指标为122.94389平方公里,完成123.9264平方公里;汾河上游水涵养面积绩效指标为113.34279平方公里,完成114.3534平方公里;完成造林增绿21.1万亩。


汾河源头。刘永恒 


绿与富

宁武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的实施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进入盛夏,管涔山迎来了一年中的旅游旺季,大山之中的“汾河人家”正享受着生态效益带来的经济效益。


在项目推进中,宁武县科学统筹生态治理与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相结合,按照“全域生态修复、全域产业联动、全域智慧运营”思路,探索在一个战场上打赢“生态治理”“文旅开发”“乡村振兴”三场战役的“宁武经验”。


宁化古城是宁武县在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中文旅开发的样本。自项目实施以来,宁武县践行“水村合一、古村遗韵、汾泽宁化”的理念,以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为核心目标,营造了一个富有个性、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完善的人景互动生态空间。通过河道和湿地的水体与宁化古城的紧密联系,将水面景观与古城的文化进行互动,实现了人文与自然的交相辉映,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为当地群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休憩场所,而且串联起了汾河沿线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资源,融入了全域旅游格局,助力宁武县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实现生态文明与文旅建设的融合发展。


立足于乡村振兴进行的修复治理,依托汾河生态长廊和湿地公园生态复合体,宁武县通过推进沿汾3镇20村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发展康养和文旅产业,种植经济林,也促进了百姓就业增收。


历史与现实交融,自然与人类共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仅维系了“绿水青山”的底色,也打通了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成为高质量发展中的活跃因子。宁武县汾河源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一期)(二期)、宁武县汾河河道治理项目、宁武县汾河沿线湿地环境治理试点项目4个项目成功入选山西省20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示范项目。


山一程,水一程。回望宁武县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历程,处处都彰显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智慧、定力与决心。汾河的“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美好图景在宁武大地正成为现实。未来,宁武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励精图治,全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宁武篇章!


责任编辑:刘永恒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