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山东烟台:创新提升 实干笃行 坚决扛牢新时代新征程财政担当

作者: 山东省烟台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孙福勋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20期 2023/10/30

创新提升  实干笃行  坚决扛牢新时代新征程财政担当

山东省烟台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孙福勋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起步之年,也是烟台迈入“全国万亿级城市”行列的关键之年。烟台市财政部门坚持把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同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相结合,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对财政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相结合,同抓好财政运行、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相结合,深刻领会财政部门的历史使命、时代担当,迅速启动“财政工作创新提升年”行动,更加坚定不移做到以政领财、以财辅政,为全市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财政贡献。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高站位推进管党治党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首要原则,凡事主动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动,坚决做到党委政府工作部署推进到哪里,财政部门就跟进保障到哪里。


一是强化政治建设,做到绝对忠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固树立“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财政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意识,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自觉把财政工作放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发展全局中谋划和推进,紧紧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城市能级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民生社会事业等大事要事,立足财政职能出实招、做实功、见实效,坚决做到中央有号令、省委有部署、市委有要求、财政见行动。


二是强化理论武装,保持绝对清醒。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全面把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努力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中找准财政定位,扛牢财政使命,贡献财政力量。


三是强化基层党建,确保绝对过硬。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凝聚发展合力,以“红色先锋”党建品牌为统领,以基层党支部评星定级为抓手,大力实施支部建设“深入推进年”行动,确保市级财政系统“五星级党组织”比例达到25%以上;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廉洁用权“十严禁”,紧密结合财政工作特点和实际,紧盯关键节点、关键领域、关键人员,经常性开展警示教育、督促提醒,持续擦亮清廉财政文化品牌,保障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双安全”。




坚持以服务大局为根本,高质量支持经济发展



始终牢记“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把学习贯彻焕发出的热情干劲转化为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牢牢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奋力推动“十个发展新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助力赋能。


一是培强财源,汇聚财力。坚持服务发展、培植财源与组织收入、提高质量“两手抓”“两手硬”,明确细化措施,切实将财政增收建立在经济稳步增长和财源基础壮大之上;抓牢财源建设7个专班、13项重点工作,集中突破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10个领域,更加扎实涵养税源、培植财源,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厚实资金保障。


二是优化结构,保障重点。毫不动摇坚持“过紧日子保基本、调优结构保战略”,从严从紧控制新增资产配置和办公场所维修改造等项目支出,积极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将腾出来的宝贵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民生等刚性支出,大力支持产业链培育、科技创新、扩大内需、园区建设、中心城区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海洋经济发展等关键领域,为烟台迈入“万亿级城市”行列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财金联动,高效赋能。深入实施财金协同联动提升行动,支持财政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靠上去”争取上级扶持,“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探索省市县三级联动联投机制,推进资本与项目对接、资本与资本合作,增强企业造血功能、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创新财政组合融资模式,积极推进“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融资方式,充分释放专项债券政策效能,支持潍烟高铁、烟台蓬莱国际机场二期、老岚水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健全完善“财政+银行+保险+担保”政策联动机制,扎实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县一体化整合,做大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创新推进政府引导基金优化提升,整合设立一批规模大、质量高、投向明的母基金,强化市县资金联动、项目联动、投资联动,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




坚持以共同富裕为使命,高品质保障人民生活



坚决扛牢“为民理财、理财为民”的重任,站稳群众立场,无论财政多难都要优先保障民生,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共同富裕


一是集中财力惠民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劳有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等“民之所向”,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项重点民生实事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及时足额保障到位,确保民生支出占比始终保持在70%以上。


二是兜牢底线保民生。落实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快资金支出进度,优先保障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年内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3所,破解基层群众就医难,新创建县级及以上示范村卫生室350处以上,增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新生儿免费筛查病种由省定4种增加至52种,促进和扩大城乡就业,增加3.71万个城乡公益性岗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900公里,实施养护工程17326公里,不断提升服务民生的温度,全力兜牢民生保障“幸福线”。


三是优化政策增福祉。全面落实各项民生政策,进一步提高全市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其中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分别提高7.4%、5%;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考虑群众需要、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加快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全力保障各类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标准稳步提升。




坚持以创新提升为方向,高水平深化财税改革



始终把改革作为财政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一招,敢于啃硬骨头、打攻坚战,抓好财政体制、绩效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打造更多“烟台品牌”。


一是聚焦财力均衡,狠抓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市以下财政体制,适度提高市级财政统筹调控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地方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是坚持规范高效,狠抓支出管理变革。坚持政策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化零基预算、综合预算、专项资金管理、财政投入方式、绩效管理等五个方面改革,优化财政支出标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预算约束、预算管理一体化等五个方面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增强财政综合保障能力。


三是树牢成本理念,狠抓绩效管理改革。全面推开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成本理念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全过程,强化预算成本控制。完善事前绩效评估制度,探索建立重大政策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机制,促进财政资金高效使用。坚持以绩效管理为牵引,发挥好事前绩效评估的源头把关作用,抓实抓细事后重点绩效评价,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从“抓两头、放中间”向“抓两头、带中间”转变,做到“管钱”更规范、“花钱”更高效




坚持以本质安全为目标,高标准防范化解风险



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提升预见性、前瞻性、警惕性,坚决防止出现“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确保财政收支平衡、运行稳健。


一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健全完善政府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强化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加强全口径政府债务风险识别,稳妥有序化解政府存量债务,坚决杜绝虚假化债、数字化债,坚决防止将风险“甩锅”。


二是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强化区市“三保”预算审核、运行监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


三是深化财政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从源头上防控风险;综合用好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方式,依法合规处理各项涉法涉诉案件,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善于运用法治手段维护财政利益。


四是大力推进财会监督。着力构建全面覆盖财政系统、预算主管部门单位、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财会监督体系,全面加强对财政、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督,把推动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议定重点事项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不懈严肃财经纪律。聚焦减税降费、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等重点任务,严肃查处财政收入不真实不合规、违规兴建楼堂馆所等突出问题;聚焦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财务数据造假等问题;聚焦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基层“三保”等,全面加强财会监督,进一步强化通报问责、处理处罚,真正严起来、紧起来、实起来。


责任编辑:李艳芝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