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浙江义乌:财政赋能绘就城乡融合共富新图景

作者: 浙江省义乌市财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俞华忠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19期 2023/10/13

财政赋能绘就城乡融合共富新图景

浙江省义乌市财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俞华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是主战场、主阵地。改革开放以来,从路边摊的“兴商建市”到习近平总书记口中的“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完成了“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蜕变,出台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形成了产业一体联动、城乡统筹协调的新发展格局。2022年,义乌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215元,在全国县级市中领先,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9年呈缩小态势。为持续深入推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义乌市财政局近年来在“统筹财政体制、助力产业振兴、优化要素配置、提升基础设施、均衡公共服务”上下功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统筹财政体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提升镇域发展能级,以共同富裕为蓝图开展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对发展基础薄弱的四个镇给予支持,推动加快发展,对主城区、加快发展镇和其他镇街分类进行激励管理。一是完善财政收入分成。系统重塑土地出让收入分成机制,适当调整镇街税收超收分成类档,对四个加快发展镇在收入分成、转移支付、项目奖补、产业激励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土地互助补偿机制,合理调节土地出让收益级差。鼓励镇街结合自身优势灵活安置工业项目,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以产业振兴集聚发展动能。二是优化转移支付体系。按照“钱随人走、钱随事转”改革精神,调整优化转移支付体系,每年设立共同富裕专项激励2亿元,对重点工程、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奖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重点向发展基础薄弱的四个镇倾斜,确保资金规模不低于60%。三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每年安排补偿激励资金不少于4300万元,根据“谁保护,谁受益”“贡献大,受益多”的原则,按照镇街森林覆盖面积、水域面积、饮用水供水量、生活垃圾处理量等因素计算补偿,促进生态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助力产业振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互促,优化产业在城乡间的梯度布局。一是以数字赋能完善现代化农业体系。开展农业“双强”行动,以数字化、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完成提升改造数字化种养基地5家,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机器换人”示范基地3个,省级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项目7个,省级农机服务中心项目2个,成功创建省级特色产业(畜牧业)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启动2个万亩“双强”集成示范区和10个千亩“双强”示范区建设,义亭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二是以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增添发展新动能。统筹资金支持以开发区为主体的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将一批牵引力大、爆发力强、运营能力好的项目落地镇街,全力打造“光明之都”“绿色动力小镇”等产业区块,完成签约落地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7个,协议投资额超600亿元,形成了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镇街产业发展格局。三是以特色产业拓宽农村增收渠道。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建成上溪镇云上之溪集体资产运营有限公司、苏溪镇同圆仓储服务有限公司等强村公司18家。引导鼓励农民、村集体、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电商等特色产业,累计培育淘宝村222个。2022年全市共实施“消薄”项目126个,村集体投资合计约13.52亿元,产生收益1.10亿元。全市442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已全部达到50万元以上, 134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



优化要素配置,引导城乡双向流动


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构建人才、资金、技术下乡通道,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是引导乡贤、青年回乡建设。成立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为农创客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互学互鉴、共建共享的平台。围绕农业“双强”、绿色低碳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创业创新等主题,开展高素质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022年,举办“乡贤助农”乡村创业创新大赛、“乡贤家乡行”等活动,吸引乡贤投资76.1亿元。二是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在全国首批开展农村经营性土地入市试点,以“同权同价同责”为出发点,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收取方式和征收比例,破解长期以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钱怎么分”的现实问题。改革实施以来,义乌市累计已入市成交地块53宗,出让面积304亩。三是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林权、集体股份制股权抵押贷款等金融服务。全力推进农户小额普惠贷款,行政村推广覆盖率达100%,授信农户覆盖率达100%



提升基础设施,打造“千万工程”样板


深入实施“千万工程”,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描绘城乡和美新画卷。一是高水平打造农村交通路网。实施“镇镇通高速”、“村村通快递”行动,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保持城乡公交一体化率100%,基本形成“两环一纵一横”高快一体路网,实现主城区至镇街30分钟通达、与周边县市区1小时互达。二是高标准建设农村公用设施。落实资金1084万元新增天然气设施配建村(社区)30个,新增天然气安装入户1.6万户。累计建成5G基站近4100个,实现村村通5G和双千兆网络行政村全覆盖。三是高要求美化乡村风貌。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提升工程,2020年—2022年累计拨付新时代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建设补助资金2.68亿元,累计获评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398个、精品村178个。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实现公厕、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全覆盖。



均衡公共服务,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全力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制定《义乌市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管理暂行办法》,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布局。一是拓展城乡教育资源供给。按照均衡化、标准化的要求,对城乡学校实行一体化财政补助机制,对学生数不足500人的偏远学校每生每年增加安排公用经费100元。深化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教共体县域内公办学校全覆盖,其中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占公办学校总数的89%。二是提升城乡优质医疗服务。实施镇街卫生院补短板项目和村级卫生服务标准化改造。支持四个加快发展镇基层卫生院创建市级特色专科,给予每个镇卫生院特色专科学科补助资金100万元。由市财政保障资金180万元用于购置巡回诊疗车,开展偏远山区巡回诊疗服务。三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人人享有多样化、普惠型的基本养老服务,备案养老机构13家,实现市域养老机构全覆盖。每年安排财政补助2500万元支持“1+14+N”居家养老服务网建设,以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引导,每个镇街都建有1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乡镇为重点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80家。每年安排3100万元就餐补助,为全市3万余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每年投入300万元,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工作。构建“1+1+3”普惠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参保人数达113万人,其中外来建设者达26.5万人,户籍人口覆盖率99.98%,累计服务保障失能老年人8000多名。四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市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71个,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成立就业指导员队伍,形成市级统筹督导、镇街管理指导、社区村专人落实的标准化就业工作闭环体系。五是兜底社会保障机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1100元/月,低保边缘认定标准从低保保准的1.5倍扩展至2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2091元/月。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改革,实现1.48万快递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全覆盖。


责任编辑:廖朝明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