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闫坤 黄潇:健全农村教育服务体系 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健全农村教育服务体系 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 闫坤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 黄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抓手,持续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我国农村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改善且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受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长期影响,农村在教育投入、师资水平、教育资源等方面仍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实现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首先,城乡教育生均支出仍存在一定差距。2021年地方普通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20346.15元,地方农村初中为17739.53元;地方职业高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24272.53元,地方农村职业高中为20773.09元。2012年与2021年地方农村普通初中与地方普通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比值分别为0.91和0.87,经费差距有所扩大。其次,地区间农村生均教育支出差距大。2021年上海市、浙江省地方农业职业高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68378.34元和32706.31元,而河南省、湖南省仅为12410.09元和14895.06元;北京市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高达11.01万元,是河南省的8.8倍。
(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仍相对薄弱,整体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首先,在师资结构方面,虽然近年来“特岗教师”“国培计划”等政策为农村补充了一定的高学历教育人才,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然不高,原有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相对落后,部分农村教师存在专业技能不足、教学态度不端正、师德意识不强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其次,由于农村相较于城市存在生活便利度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农村地区教师招聘难度较大,且普遍存在教师离职和流失现象,为农村教育的稳定发展造成了困扰。再次,农村地区教师薪资待遇普遍较低,工资水平对优秀教育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加之农村教师职业发展机会有限,缺乏良好的培训与晋升机制,使得教师缺乏成长空间和发展动力。此外,农村地区的教师培训体系相对薄弱,难以为教师提供充分的专业培训及继续教育机会,使得教师难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理念及方法,影响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农村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多层面的教育需求。首先,从学科结构来看,农村地区教育普遍存在过度重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问题,学科建设主要以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主要科目为主,忽略了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建设与提升,且教育教学过程过于目的化与功利化,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农村地区职业学校数量较少,且规模普遍较小,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及实训基地不完善,导致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时面临教育资源匮乏及实践机会有限的现实问题。从专业及课程设置来看,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老化、课程内容相对单一等现象,缺乏与实际需求接轨的实用性课程,使得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且无法与当地的人才需求相匹配。此外,当前农村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成人教育仍供给不足。农村地区缺乏农民技能培训机构及学校,难以为农民提供充分的技能培训机会。现有农村技能培训项目多存在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与当地产业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面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数字教育及健全教育教学体系等多方面入手,逐步改善农村教育状况,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农村教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一)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资金投入结构,为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通过增加教育经费预算确保农村教育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将资金投入重点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倾斜,优化资金使用结构,确保资金用于提升农村教育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师队伍水平。加大对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支持力度,包括建设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持续改善学习环境和教学设施。建立健全教育资金使用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投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农村学生的发展需求。拓宽农村教育筹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捐赠、企业赞助、公益基金等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教育的支持与捐助,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
(二)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首先,优化乡村师资培养与供给模式,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教师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应大力支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扩大招生名额,提高补贴力度,为乡村教育发展储备人才力量。充分挖掘乡村学校编制名额,切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互联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乡村对优秀教育人才的吸引力。其次,建立健全乡村教师常态化培训机制,持续提升乡村教师的综合素养。依托县、市级优秀的教育资源,为乡村教师提供定期课程培训,对其思想政治素养、普通话、书法及专业技能进行系统提升。此外,还应对乡村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与考核,并实施相应的奖惩与培训措施,激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主动性。第三,提升乡村教师薪资水平,完善福利待遇。一方面,提高特岗教师的工资水平及补贴标准,健全乡村教师工资定期上调机制,并对偏远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乡村教师予以特殊补贴。另一方面,为乡村教师提供相应的交通补贴及住房保障,提升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及满意度。
(三)抓住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契机,让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一是要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乡村5G网络、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加大对乡村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教学网络设备及用网环境,为发展乡村数字教育奠定基础。二是要加快互联网及移动智能设备在乡村的普及力度,并在乡村开展数字化意识与技能培训,提升乡村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数字教育应用能力。三是要加快构建乡村数字教育平台,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促进城乡间、地区间优质教育资源线上共享,使乡村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加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此外,建议推出乡村教育线上管理、监测、考核等功能,促进对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进度的高效反馈。
(四)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加强乡村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乡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对乡村音乐、美术、体育等师资力量的补充与培养,优化课程设置与安排,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和美育。同时,还应将文明乡风乡俗教育引入课堂,强化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重视乡村教育服务于乡村发展与振兴的综合功能,在提升基础教育服务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方位提升乡村职业学院的办学水平,因地制宜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在拓宽乡村学生升学选择的同时,培养一批与乡村发展需求相契合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