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四川宜宾:全力保障乡村振兴

作者: 四川省宜宾市财政局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16期 2023/08/28

四川宜宾:全力保障乡村振兴

四川省宜宾市财政局


四川省宜宾市财政部门坚决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不断夯实粮食基础、狠抓产业升级、坚持农民主体、注重示范带动、吸引多元投入、强化资金效益,为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占比与总量双项增长,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坚决落实“优先保障用于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确保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要求,通过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要求,优化预算结构,不断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确保涉农资金集中投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不断加强直达资金管理,督促县(区)、部门加快资金分解细化进度,尽快形成实际支出,动态跟踪直达资金使用情况,切实保障财政预算执行资金需求。2022年全市乡村振兴投入规模迈上新台阶,资金保障更有力。一是支农投入实现三级增长。争取中央、省级支农资金32.19亿元,同比增长16.02%;市本级投入支农资金4.87亿元,同比增长9.93%;县(区)级财政投入支农资金20.6亿元,同比增长18.94%。二是乡村振兴投入确保双项增长。全市乡村振兴预算安排51.6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11.12%,较上年增长13.88亿元,占比增长1.37%;全市乡村振兴实际投入总量达102.29亿元,较上年增长2.59%。






底线与发展融合推进,厚植农业发展优势


扎实推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始终把提高农业基础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强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力度,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同时着力延伸优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强化科技赋能,优势特色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多元功能和业态持续拓展。一是坚持粮食安全为底线。始终将耕地保护及质量提升列为财政专项资金的重要支出方向,每年根据高标准农田任务数,按照450元/亩的标准保障市级投入,2022年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7816万元,2023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高标准农田专项资金9086万元。同时根据丘陵、山区实际,在上级补贴政策基础上出台20—30亩市级种粮大户补贴政策,进一步增强种粮大户的种植积极性,2023年安排专项预算资金450万元。二是农业科技赋能农业生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升全市农业科研水平,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从2022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农业科技项目资金,采取竞争立项、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种业攻关、农机研发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方面,2022年支持粮食、茶、蚕桑等21个科研项目。三是延伸优势农业价值链条。近年来,宜宾市立足“5+2”特色农业,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为重点,统筹推进酿酒粮、茶、蚕桑、水产、畜牧、竹、油樟7大农业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整合全市力量,设立8个农业产业专班(粮油+7大优势产业),为优势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条推进提供服务保障。设立市级农业优势产业专项资金4550万元、林竹产业专项资金1亿元、油樟产业发展资金1600万元,强化财政保障。






普惠与示范共同作用,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认真贯彻各项涉农补贴政策,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以示范引领为抓手,通过聚集人才、资金、信息等先进农业生产要素,培育发展全产业链,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农村治理现代化,摸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财政政策和资金投入总体稳定。2022年全市筹集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36亿元,总体投入保持稳定。其中,中央、省级资金9.51亿元、市级资金1.62亿元、县(区)资金5.23亿元。二是全面落实涉粮补贴政策。认真贯彻上级各项涉粮补贴政策,2022年及时足额发放补贴资金5.75亿元,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除了出台20—30亩市级种粮大户补贴政策,还将出台市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三是强化示范引领促发展。支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宜宾示范区,总投资5.7亿元,规划面积约1.2万亩,一期3000亩核心区建设完成。整个核心示范区将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成本减少20%、生产效率提高50%,到2025年,核心示范区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达1.2万亩以上,并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全市形成“一核五带百园”的高水平“天府粮仓”产业体系。支持美丽乡村“百千工程”推进,预计用三年时间打造100个示范村,示范村在产业结构上更优、融合度更高、体系更完善、收入更高,形成既有特色又有韵味、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美丽乡村。市级财政2023年安排8100万元奖补资金对“百千工程”予以支持。制定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奖补政策,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向规模化、有机化发展。2022年,全市已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01家,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42个。






财政与金融协同支持,助力农民共同富裕


宜宾财政积极运用财政贴息、风险金担保、设立投资基金等多种杠杆手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和农村建设积极性,促进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更好满足农业领域多样化投融资需求。一是完善担保体系建设。为聚焦更好地发挥市级实体经济融资担保平台作用,整合宜宾信用担保资源,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经市委市政府批准,2022年组建四川长江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宜宾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目前市农担公司已与15家金融机构以及5家中央、省、县(区)担保、再担保机构开展合作,已融入国家农担联盟。设立了8家分公司,与省农担公司、叙州区农担、江安县农担实行担担合作,全面构建起“上下联通、多方协同、运转高效、覆盖全市”的政策性农业担保服务体系。省农担宜宾分公司也在2019年入驻宜宾,为宜宾农业发展带来新动能。截至2022年,省农担宜宾分公司、市农担公司,累计引导撬动农业担保贷款125.5亿元。二是加大财政贴息力度。2022年,全市争取上级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1185.71万元,惠及农业主体61个。2023年将加大地方贴息力度,拟兑现农民工就业创业八条政策中贷款贴息补助,已安排预算800万元。三是发挥农业投资基金作用。设立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五粮液乡村振兴发展基金10亿元,目前已投资酿酒专用粮、茶、畜牧等农业产业8亿元,涉及8个项目,项目总投资达11.53亿元。四是持续发挥风险金作用。按照四川省统一部署,宜宾市2018年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截至2023年7月,全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到位4.35亿元,累计为9387户发放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48.6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83亿元。五是突出农业保险兜底保障作用。宜宾市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增品、扩面,通过补贴、奖励推动特色农产品保险,特色农业保险险种达20余种,向7.75万农户提供风险保障20.49亿元,切实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民收益,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变。2022年,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为4.27亿元,较2021年增长50.35%,增速全省第二、规模全省第三。2023年三大粮食作物保险承保率超90%,产粮大县实现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






规范与创新管理并举,提升财政资金效益

资金管理坚持规范与创新有机融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始终坚持守住资金监管红线,不断创新资金使用管理模式,拓展监管内涵,全面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建立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五有工作机制。即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将专项资金纳入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从目标实现、运行成本、实现效益等方面,全面衡量专项资金实施效果。二是优化绩效评价体系。坚持以优化成本、效益管理为出发点,以资金调整和问题整改为重要抓手,抓实项目推进真实性、资金使用合规性及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以项目推进和资金管理为主线,理清逻辑、抓实要素、客观定性;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原则下,在抓实质和看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被管理对象的内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多维度透视、全方位体现整体绩效情况;在分析“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解决“怎么办”,分类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问题整改及资金调整意见,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效益。三是创新“三盯三线”资金项目管理机制。坚持项目资金指导关口前移、全过程监督和结果管控。2022年,市财政局和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衔接资金项目监督管理“三盯三线”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创新“盯县施策”立标线、“盯村入户”保底线、“盯规问效”守红线的“三盯三线”管理机制,推广“四个一”盯村抓户模式,抓好动态监测,落实“组团式”帮扶,扎实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确保当年16.36亿元衔接资金使用规范、1265个项目实施有序。

            

责任编辑:刘慧娴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