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建设红色美丽村庄 变“红底”为“红利”

作者: 中共黔西市委组织部 卢浪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12期 2023/07/04

建设红色美丽村庄  变“红底”为“红利”

中共黔西市委组织部 卢浪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许多单位到丘林村开展学党史、听解说、重走长征路活动,我沿途给游客讲解红色故事。丘林村热闹起来,乡亲们的日子也跟着红火了起来。”说起担任红色故事解说员,朱琳霞无比自豪。


朱琳霞所在的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位于乌江上游鸭池河北岸,是有名的红色村。1936年,红二、红六军团抢渡鸭池河天险挺进乌蒙大地,拉开了乌蒙回旋战的序幕。红军在大关镇开仓放盐救济穷苦“干人”(当时贵州最贫苦的山民被称为“干人”, 时任红军总司令的朱德同志对这个称呼的解释是:“他们所有的一切完全被反动派榨干了。”),在此留下了深厚的红色文化。


2021年,丘林村获批成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黔西市坚持以党建引领,统筹多部门力量,在中央、省定向匹配资金基础上,争取市、县两级项目资金倾斜,联系国企帮扶,积极支持试点建设。统筹整合财政资金1670万元,联系国企帮扶资金102.5万元,着力将丘林村打造成为以组织振兴促乡村振兴样板村示范村。


建好战斗堡垒,凝聚振兴力量


图片

图片村内的“红军井”


“能参与家乡发展,见证家乡的蜕变,有一种不一样的获得感。”丘林村90后大学生蔡伟很感慨。原本在贵阳一家公司工作的蔡伟,接到大关镇党委书记的亲自邀请后,毅然决定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返乡参与家乡建设。通过换届,成功当选为丘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过去的丘林村,支部建设运行不规范,能力强、学历高的年轻人不愿进入村“两委”任职,班子成员学历多为初中及以下,平均年龄更是高达56岁。


建强红色村党组织是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的重要内容。丘林村以建强村级党组织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两个主导产业,设置产业发展党支部和旅游服务党支部,将支部建在产业上,切实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同时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年轻大学生请回来,把退役军人招进来,把致富能人吸纳进来。


“村干部年轻有活力,经常召开群众会给我们讲村庄发展规划,带着我们搞产业,搞乡村旅游,我们大力支持。”村民蒙光明说。群众直接参与村庄发展,参与感、满意度增加,干群凝聚力更强。


村“两委”换届后,丘林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至36岁,有2名本科学历大学生加入班子,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两委”班子战斗力明显提高,为建设红色美丽村庄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发展优势产业,带富一方群众


“我家种了20亩李子,搞乡村旅游后,到丘林村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水果销量也越来越好,每亩年产值可达4000余元。”眼看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村民李永华每天穿梭在李子园中清理杂草。


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丘林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业和经果林产业。


在村“两委”带领下,丘林村发展种植百花桃、酥李、蜂糖李等3000余亩,每到桃李花开、果实成熟的季节,游客纷纷来到丘林村赏花、摘果,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经果林产业与乡村旅游业互促互进,发展势头迅猛。


此外,丘林村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整合闲置资源,通过项目建设改造教育培训点,完善教育培训设施,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与群众开办的农家乐、民宿等对接,形成了新的产业体系。


“2022年我家共接待了8批培训班,还承包了培训的餐饮服务。”丘林村农家乐老板刘勤军高兴地说,“加上接待到丘林村观光、游玩的客人,一年下来仅餐饮收入就有15万(元)多,住宿收入2万(元)多呢。”


“党组织带领群众抱团经营,既盘活了群众闲置房屋带动增收,也解决了培训基地住宿需求问题。”这两天,蔡伟忙得不可开交,已有2个培训班找到他预定培训场地。


在丘林村党总支带领下,群众通过“宜居农房”项目将房屋改造成为民宿、农家乐,入股村党总支领办的合作社作统一经营。目前,全村已有49家农户开展住宿、餐饮服务,提供床位244个。


随着来到丘林村开展教育学习、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当地群众收入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2022年,通过承办培训班带动当地群众增收50万余元,村集体合作社增收15余万元。


提升治理能效,营造文明乡风


图片


“严治家、敬长辈;明事理,学法律;知荣耻,晨健体;不欺人,守信义。”走进村民冯成志家,门前花团锦簇、房后桃李盛开,屋外青瓦白墙、屋内干净整洁,家风家训牌挂在房屋醒目处。


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以来,丘林村党总支围绕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提升乡风文明,打造数据平台,组织开展村规民约制定、文明家庭创评、家风家训牌认领等活动。


“群众通过扫描门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看村务党务,各项惠民政策、补贴公开透明了,群众矛盾也少了。”大关镇党委副书记、丘林村驻村领导崔灿说,数据平台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村庄治理能效的法宝,通过打造数据平台,群众可随时随地监督民生事务。


此外,群众通过平台留言通道进行服务“点单”,平台指挥中心根据服务类型准备相关资料进行“配餐”,志愿者开展上门服务进行“送餐”,群众在家中便可办理所有事,实现了“数据多跑腿、群众不跑路”的跨越。


通过认领、群众评议、公示、挂牌等流程,丘林村有12户成功获得家风家训牌,18户获评“文明家庭”,顺利通过“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复查测评,用实际行动守住了文明村庄“金字招牌”。


“鸭池河丘林村,丘林那个桃花满山红,红军那个路上果子香,红军那个路上奔小康哎……”清晨,村民冯守琴唱着自己的原创歌曲《鸭池丘林美》,用歌唱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转变农民群众思维,使其成为村庄治理的参与者、享受者和主人翁,共同营造文明乡风才是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手段,更是乡村振兴之“魂”。


如今的丘林村,依托“红底”发展“绿的”产业,红绿交织、山水映衬,群众“口袋”“脑袋”双富裕,和谐文明蔚然成风,红色文化已然成为带动群众大步迈向乡村振兴的“红利”。



责任编辑:刘永恒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