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江苏:创新环境治理模式 助力建设美丽中国省域范例
江苏省财政厅
不断健全污染防治投入机制
近年来,省财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环境保护该花的钱必须花,该投的钱绝不能省,要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重难点问题,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为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江苏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常态化、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近三年,全省财政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支出共计1294亿元,年均超过430亿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53%。省财政设立了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省级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等多个专项资金,资金总量每年保持在120亿元以上,同时优化支出结构,聚焦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重难点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是创新完善绿色金融政策。省财政率先出台“环保贷”政策,出资4亿元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金融机构对环保企业3000万元以下的融资需求进行支持。截至目前,累计支持环保项目468个,贷款总规模304亿元,为全省中小微企业节约融资成本3亿元。2022年,为解决企业大额融资担保难题,省财政创新出台“环保担”政策,出资1亿元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按照不超过0.6%的担保费率为企业3000万元以上项目提供风险分担,低于市场融资成本。截至目前,已支持项目总投资128亿元,融资金额近60亿元。此外,省财政出资4.45亿元,设立首期规模16.5亿元的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重点投向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化工等行业企业用地污染防治项目。三是积极带动社会资本投入。2023年3月,省财政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江苏省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试点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对优秀示范项目予以800万元至1500万元财政奖励,鼓励各地开展EOD模式创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领域。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助力环保企业健康发展。会同省生态环境部门印发了《关于支持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14条精准度高、时效性强的政策举措,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生态环境领域,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力助企纾困。
积极稳妥推进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印发《江苏省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作为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1+1+6+13”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的重要保障方案,部分财政政策建议已被纳入省委《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中。二是经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财政政策的通知》。该政策将碳排放强度纳入资金收取、返还、奖励的考核因子,进一步突出减污降碳问题导向,是“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有序推进“双碳”工作政策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设立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围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等方向,省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目前已支持171个项目,为全省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四是设立省碳达峰碳中和投资基金。省财政出资20亿元,通过在子基金层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领域产业发展,争取实现目标规模100亿元。
分类施策支持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模式
江苏是唯一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省财政出台了《“十四五”财政支持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创新若干举措》,提出了一揽子政策措施,构建起具有江苏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财政政策体系。一是支持“生态安全缓冲区”治污模式。生态安全缓冲区是消纳、降解和净化水体污染的过渡带。省财政出台了《江苏省生态安全缓冲区工程试点补助办法》,两年共安排资金1.21亿元,对23个生态安全缓冲区试点项目予以奖励,有力降低污染物排放,年削减化学需氧量2173吨、氨氮200吨;构建具有净化环境污染的过渡地带451.7公顷,显著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筑牢了重点河湖水生态安全屏障。二是支持江苏“绿岛”治污模式。“绿岛”是可供多个市场主体共享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能实现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稳定达标排放,帮助中小市场主体提高治污成效、降低治污成本。省财政出台《江苏省“绿岛”项目奖补办法》,涵盖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目前已累计建成154个“绿岛”项目,惠及3万多家中小企业。三是创新完善水环境区域补偿政策。江苏省自2014年起,按照“谁达标、谁受益,谁超标、谁补偿”的原则,建立起覆盖全省的上下游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十年来,水环境区域补偿政策经过数轮完善,目前覆盖断面数量达到245个,实现了跨省、市断面和入江入海断面全覆盖。2022年,省财政共收缴、下达各市县水环境区域补偿资金3.89亿元,下达国考断面和饮用水源地达标奖励资金7550万元。此外,还围绕长江生态修复、太湖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社会化治理、“美丽海湾”建设等重点领域出台财政补助政策,分类施策,力求精准加力,持续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