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福建:发挥财政引导作用 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
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多渠道统筹资金,集中财力支持国家公园智慧公园、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体制机制创新等项目建设。一是完善财政体制。出台国家公园财政体制改革方案,将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作为省级一级预算单位管理,设立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专项,制定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实施意见,从省级层面强化财政保障。二是统筹财政资金。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林业专项资金,统筹省级部门资金,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资金33.42亿元用于国家公园及环国家公园连片系统建设,平均每年4.77亿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武夷山考察时指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福建财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根据武夷山旅游资源、生态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一是调动市县积极性。加大省级支出责任,明确市县收益,并从2017年起调增武夷山市财政体制补助资金0.75亿元。二是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公路改造等民生项目投入,聘用当地居民为管护员、护林员、竹筏工,提升居民归属感、幸福感。三是调动产业发展积极性。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安排财政资金支持生态茶、生态旅游、富民竹业等产业发展,形成了“用10%面积的发展,换取90%更重要区域的保护”管理模式。
根据武夷山国家公园面积小、周边人为活动频繁的特点,在公园外围划定4252平方公里的环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形成“重点保护区-保护协调区-发展融合区”三类生态功能空间,用环带这个“大圈”保护国家公园这个“小圈”。2017年以来,统筹省级以上林业和生态保护等资金23.96亿元,引导市县投入6.9亿元,在国家公园周边连片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建盏、茶、竹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项目,在建设国家公园同时,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振兴,推进环国家公园连片系统发展。
建立了11项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措施,涉及生态公益林、生态移民、人文资源等方面,实现“林、地、人、文”补偿全覆盖,享受比园外更高标准的补偿政策。主要内容有:生态公益林每年每亩补偿标准,比园外非自然保护地标准高39.13%;天然商品林按生态公益林标准给予补偿,并将范围扩大到灌木林、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对毛竹林、景观林实行所有者补偿,并与旅游收入建立联动机制,实现生态成果与旅游收益共享。2017年以来,共拨付省级以上补偿性资金2.27亿元,有效提高园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通过共同努力,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四个得到”:一是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国家公园内森林覆盖率达96.72%,地表水、大气、森林土壤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标I类标准,2017年以来累计发现23个新物种,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二是国家公园文化得到传承。通过提升改造武夷宫古建筑,建立遇林亭窑址展馆、朱熹园等宣教设施,进一步弘扬了森林文化、古越文化和朱子理学,传承延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国家公园价值得到彰显。“清新福建、绿色武夷”在全国得到广泛认知,仅武夷山旅游和武夷岩茶两个品牌总价值超3300亿元,初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四是地方政府主动保护意识得到增强。南平市出台《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先行方案》,主动谋划实施保护地建设、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保护项目,2022年完成投资11.2亿元,协调联动周边地区保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