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东营: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为推动黄河国家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 山东省东营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江圣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9期 2023/05/25

东营: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为推动黄河国家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山东省东营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江圣




山东省东营市坚决扛起黄河入海口城市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做足做优东营特色文章,全力做好财政政策资金保障,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贡献应有力量。




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牢国家战略政治责任

一是充分认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千秋大计的战略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坚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为战略契机,从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自觉扛起黄河入海口城市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决落实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部署要求。


二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切实做到立足财政职责,全面系统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方向性、根本性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同研究解决财政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紧密结合,找准财政服务保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强化财政服务保障大局的使命担当。


三是强化工作推进。将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心怀“国之大者”,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牢固树立“以政领财”理念,紧紧围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推动东营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促进共同富裕等重点领域,把握好财政工作的切入点和发力点,通过优化完善体制机制、发挥政策调控作用和强化资金精准供给等措施,切实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落到实处。


发挥保障职能,全力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一)高位推进,加快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东营市将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作为推动黄河国家战略的重大契机,自创建方案批复后,按照方案要求加快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实施,全面完成自然生态与基础调查研究、相关政策制度制定、总体规划编制、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等8项创建工作任务。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用好一般公共预算资金、上级生态保护专项资金、政府专项债券、世行贷款等多渠道资金,2021年以来,统筹投入各级各类资金27.11亿元,为将黄河口国家公园打造成世界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地典范提供坚实保障。


(二)综合施策,统筹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在生态治理方面投入6.57亿元,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河口区北部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0.6亿元,先后实施湿地修复项目16个。通过项目实施有效实现互花米草整治、盐地碱蓬恢复、坡面生态提升等生态效益,促进了“河—陆—滩—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的原则,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长廊,2021年以来,利用专项债券资金新造林3459亩、绿化修复提升11208亩、保护修复湿地6063亩。


(三)先行先试,创新财政生态投入机制。结合东营实际,按照“总体平衡、全市统筹、分级负担、属地主责、适当支持”的原则,制定了生态环境领域和自然资源领域市与县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优化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建立了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与县区财政关系,形成了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稳定制度。2021年,自然资源部批复东营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东营市作为黄河流域第一家全市域试点单位,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生态资源指标交易、推进生态产品增值等,努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创新投入机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实施方案,健全完善绿色奖补机制,为“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提供资金保障。


(四)扛牢责任,推动盐碱地高效利用。将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政支持保障的重要任务,通过统筹涉农资金和科技发展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申报专项债券项目等多种手段,为盐碱地农业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优势产业育成和人才聚集培养等提供财力支撑。2022年,统筹省、市财政涉农补助、农业科技资金2亿元,支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科技攻关,为推动从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培育作物适应盐碱地转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财力支撑。


(五)聚焦共同富裕,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改善群众生活品质有机结合。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特困人员救助、儿童类基本生活保障等9类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再提高10%以上,提标后东营市各项困难群体救助标准均在全省前列。全力推动城乡公益岗扩容提质,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0037个,超出省定任务30%。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年整合市级涉农资金5.74亿元,较上年增长19%,全力打造沿黄、沿海、盐碱地三大乡村振兴示范带。持续加大投入,支持推进黄河滩区迁建、黄河南展区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


责任编辑:吕怡慧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