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聊城:财政赋能支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聊城:财政赋能支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聊城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任海波
▲莲城新姿。姜广信 摄
山东省聊城市财政局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及考察山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履行财政职责,用好用实财政资金,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齐心协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是抓好现代水网建设,完善现代防洪体系。2022年,全市共实施灌区续建配套、河道治理、农村供水等25个省重点项目,总投资36.8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42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投资比例132.6%。市财政投入资金1.77亿元,支持金堤河水源保障综合提升,徒骇河蓄排引调水能力提升、徒骇河马颊河防洪治理,以及金堤河—徒骇河、漳卫河—马颊河引调水工程等,推进全市水系联通,促进水网建设。大力支持防汛抗洪,2022年落实760余万元资金用于购置(租赁)防汛抢险物资,提升全市防灾减灾救灾水平,保障汛期人民财产安全。
二是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打好节水控水攻坚战。2022年,利用中央资金1.5亿元用于地下水超采治理,全市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全市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完成投资6.7亿元,为年度投资计划的2.6倍,完成1619个村庄村内管网改造,获得中央和省级维修养护资金2178万元,重点对损坏严重的农村饮水工程村级以上管网等供水设施维修养护。位山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项目在全省率先完成立项,总投资8.2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1.3亿元用于位山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位山灌区获得水利部“数字灌区先行先试”试点,并被评为国家级节水型灌区。同时,强化税收杠杆作用,促进全市水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开展水资源税远程在线监控管理改革,免费为全市1466个取水口安装智能计量设施,2022年全市水资源税收入2.38亿元,增长7.54%,夯实地方财源作用显著;地表水入库增长44.18%,地下水入库减少1.85%,优化用水结构效用明显。
一是强化财政生态环保投入职能,促进可持续性绿色发展。2022年统筹各级资金54.37亿元,重点支持水气土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农村环境保护等工作,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首次退出168个城市后20位。发挥财政资金激励约束作用,出台《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进一步将考核奖励机制延伸到县和乡镇,打通大气污染治理“最后一公里”,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创新性举措。
二是健全完善区域联防共治,落实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强化政策引导,在2021年22个跨界断面生态补偿协议全部签订的基础上,于2022年5月按照省生态环境考核结果,在全省率先完成资金清算工作,共兑付生态补偿资金765万元,标志着全市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全面走深走实,流域协同治理成效初步显现。
三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投入机制。保障全市能源稳定供应和人民群众温暖过冬,2022年筹集保供保热和清洁取暖资金9.32亿元,逐步实现全市清洁取暖,全力保障冬季民生用能。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2022年积极争取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13.96亿元;支持免费公交,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市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补贴资金,用于供暖季免费乘坐公交车,助力营造低碳交通、绿色出行的城市公共交通环境。
一是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深化税收共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确保各项财税政策落实落细。2022年全市累计退税、减税、缓税、缓费89.75亿元,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持续整治违规涉企收费,形成常态化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为企业解难题、除障碍,确保政策红利充分释放,稳定市场主体。深化税收精诚共治格局,加强部门协作,拓展数据来源、提升数据质量、强化数据应用,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税收治理模式,提升税收精准监管水平,稳定财政收入。
二是落实创新驱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完善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创新科技资金投入方式,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力度。2022年,市财政加大科技资金统筹力度,安排科技创新资金9690万元,重点用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重点科技研发计划等;人才专项资金8140万元,重点用于人才发展、市级工程实验室建设、引进国外智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校地共建高层次人才建设专项及聊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等。通过支持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项目,为进一步鼓励发明创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撑。
三是积极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放大市级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投资效应,积极探索基金运作模式,推动全市金融创新。截至目前,市引导基金通过参股省级政府引导基金、设立市县联动基金、推动国企合作等形式,共出资设立了13只基金,基金总规模35.9亿元,实缴到位23.87亿元,投资项目24个,投资总金额19.14亿元。2022年以来,通过省、市、县三级基金合作,共同设立了聊城市新动能三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市财信集团与省新动能基金公司合作,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聊城市财信高新科创投资基金;通过与省新动能投资管理公司、省新动能普惠金融服务公司合作,共同设立聊城市新动能普惠金融转贷基金,帮助全市企业解决短期融资问题。
四是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决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完成49.91亿元,增长0.39%;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2022年达到9.06%,充分运用政府债券资金5.2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工程等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安排1.4亿元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重点帮扶县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022年全市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9万个,推动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五是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2022年落实资金7.33亿元抓好机场规划、大外环拓延、济郑高铁等重点工程,兴华路跨徒骇河大桥实现竣工通车、松桂大桥建设顺利推进,全方位立体交通网逐步形成;落实资金3.55亿元为农村公路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临清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探索公路灾毁保险模式,以“小保金”撬动“大资金”,有效解决农村公路灾毁修复资金筹措难题,成为全省首个在全市层面推广农村公路灾毁保险的地市。
六是推动文化聊城建设,加强黄河文化保护、弘扬与传承。充分发挥资金对公共文化和文旅产业的正向引导和撬动作用,支持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列入市级预算,并出台相关资金管理细则,推进非遗项目活化利用。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好A级景区创建,对优秀精品项目进行财政奖励,加快培育黄河流域文化旅游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