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财务与会计 | 朱保成:新形势下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财务思考

作者: 朱保成,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来源:《财务与会计》2023年第3期 2023/05/09
引用本文请复制此条目:朱保成.新形势下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财务思考[J].财务与会计,2023,(3):7-12.




摘要:面对当前诸多问题和困难,国有企业应持续优化、完善、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多措并举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包括构建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目标的财务战略规划、搭建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引领的科研财务管理体系、坚持以服务整体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深化以财务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和创建以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使命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等。

关键词:财务管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面对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增强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作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应在我国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为此,国有企业应遵循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原则持续优化、完善、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多措并举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目标的财务战略规划

在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国际分工的持续完善过程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产品竞争发展到供应链管理竞争。尽管我国已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作为制造业大国也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整体而言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下游位置,特别是在全球通货膨胀加剧形势下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安全保障供应风险不断加大,原材料成本持续高位运行甚至可能断供,已经成为我国众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巨大挑战,企业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亟待提升。

(一)统筹优化基于业财融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要把安全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聚焦生产经营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加强战略预判,提前主动应对,防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要全面梳理评估供应链风险点,形成风险化解工作方案,制定动态更新备货策略,积极拓展多方合作,对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进行战略备货,加大战略性备货的投入力度;推进供应链多元化和本土化,确保中短期安全并做好长期应对准备;需进口物资要加快推动国产化替代,提升自主可控水平,推进供应链本土化布局,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要加强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从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供应链管理机制,促进供应链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之间的高效协同;以供应链安全评估为抓手,动态识别供应链薄弱环节,落实应急响应机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财务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深化业财融合,完善基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财务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并运用多种管理会计工具做好供应链的风险预警管理、购销存货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客户信用管理、财务分析管理等各项工作。

(二)加快布局基于巩固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生态

不同于传统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更加注重资源优化配置的集成管理,通过对企业供应链关系的整合实现互利共赢,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指出,国有企业应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深化跨行业跨领域企业专业化整合,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促进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面对当前全球供应链愈加脆弱的严峻形势,国有企业要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管理水平上发挥引领作用,可通过加大直接投资、产业链基金、战略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强化产业链安全,积极布局产业生态。

如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宁德时代近些年来实施领先的供应链战略,已实现了涵盖上游锂电设备、自动驾驶、芯片以及下游整车厂等多个环节的投资布局。在电池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宁德时代2021年利润实现逆势提升、超出市场预期,其主要原因包括原材料库存充足、有效缓解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公司在面对供应商时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同时采取与上游锁价锁量的方式使得原材料成本处于相对可控的范围。此外,投资还可通过加强基于产业链条内优质标的并购重组、开展产业链投资基金,以资本方式协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前布局供应链关键节点,逐步构建产业链生态圈。以上工作的开展,均离不开财务可行性研究、财务并购尽调、财务估值分析、财务盈利预测等各项财务工作的参与和赋能。

(三)构建完善基于发挥支撑保障作用的供应链金融体系

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是指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企业,凭借自身的规模效应及信用优势获得成本较低的资金,再通过较为有效的征信系统和完备的风险防范措施,向链上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使得其所在的产业供应链系统更加稳固。2017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鼓励商业银行、产业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各方参与供应链融资业务、构建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以便为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创新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鼓励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各种信息科技技术优势,实时监控供应链链条上的物权、债权等信息流,以此降低信用风险。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集团化的核心企业开始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并搭建自己的供应链融资平台,为链条上的成员企业提供便捷融资服务,防止其资金链断裂而危及自身,进而促进供应链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如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企业,以阿里、国美为代表的电商交易平台,以怡亚通、联易融为代表的供应链管理公司等。据华创咨询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供应链融资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14.42万亿元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27.01万亿元,整体增幅高达87.31%。因此,具有行业空间大、上下游市场分散特征的制造业、钢铁业等行业的国有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适时构建基于应收账款、保兑仓、融通仓等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同时,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需要依托较为强大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金融科技手段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重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信用评估与风险把控进而降低金融风险。


二、搭建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引领的科研财务管理体系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美国逐步从国际贸易争端发展为对我国科技产业的打压,持续将我国高科技企业列入制裁名单。面对美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产业封锁和遏制,补全基础研发领域短板,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因此,国有企业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从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真正承担起科技兴国的责任和使命。

(一)建立健全基于提升创新驱动理念的科技研发管理体系

我国国有企业尽管所处行业、发展阶段有别,但均不同程度地面临技术创新这一共同的战略课题,需要持续发力以解决制约创新的难点问题。如有的企业没有从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把握自身产业战略,产品定位和技术路线不够清晰;有的企业对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着眼长远进行创新布局不够,缺少支撑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有的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不足,创新投入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国有企业需要谋划创新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理念,明确具体部门落地实施以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包括:围绕产业战略找准产品定位和技术路线,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创新管理体系;整合创新资源,围绕下一代技术和前沿科技领域加大创新投入,在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上形成突破;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完善技术研发考核评价机制,着力解决创新投入成效不明显的问题;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加大专利申请和保护力度,建立适应全球市场竞争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等。

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国有企业应建立研发投入准备金管理制度,以健全完善研发投入长效机制,具体包括:按照年度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计划安排研发经费支出,保证研发投入资金需求;围绕研发投入准备金的归集、使用、管理、披露等事项,研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研发投入准备金制度;研发投入准备金要纳入年度预算管理,准备金金额原则上需保持一定合理增速,强化其刚性约束,确保专款专用;按照准备金开支范围规范管理程序,加强制度执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突出对标管理,将研发投入作为任期考核的重要指标;编制研发投入准备金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着重分析项目进度、研发结构、存在问题、解决举措等重点内容。

(二)不断完善基于支持科技创新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研究

为更好地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也在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作出调整。较早时期,出于谨慎性原则我国采用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的简易操作方式;2006年本着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我国发布全新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除研究阶段将研发支出费用化之外,可将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采取有条件资本化的方式予以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当期经营业绩。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研发投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存在的问题也越发明显,如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界限较为模糊、资本化标准的划分主观性过强等。因此,现行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能否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备受关注,若过于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将研发支出大部分计入当期损益,资本化的只占较少部分,会导致企业资产实力、经营业绩和真实价值被显著低估,进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逐步认识到目前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所面临着的挑战,于2021年3月发布《第三次议程咨询(意见征询稿)》,向全球公开征求 IASB 2022~2026年的工作计划及优先次序,根据各利益相关方的反馈意见,无形资产准则的修订已列入其中。对此,我们应高度关注并积极跟进,结合中国实际为国际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修订贡献中国方案,并逐步完善我国相关会计准则,在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三)充分利用政府基于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各项支持政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各地方政府加快营造有利于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如北京市经信局、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等领域有重要支撑的项目可依规予以资金支持,包括采用贷款贴息、保险补贴、融资租赁补贴、转型升级奖励、拨款补助等支持方式。北京市国资委发布的《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的若干措施》涵盖了多个方面内容,诸如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级或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新增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连续两年内可视同利润考核;推动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权期权、岗位分红和项目收益权等人才激励措施实施,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可按照一定比例分享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转让净收益;企业承担高精尖产业发展任务,投入期亏损予以视同处理,运营期盈利予以加倍计算,对超过市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平均值以上的部分,经认定可视同利润考核。在具体实践中,北京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如京东方、北方华创等通过实施中长期股权激励措施,吸引、聚集大批科研人才,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企业经营业绩和科技创新实力均得到大幅提升。

科技产业由于研发难度大、技术门槛高,故而存在研发周期长、研发费用高等特点,我国在税收优惠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企业可根据情况对照梳理、申请享受相关政策。如为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公告2022年第16号)规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2022年1月1日起,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自2022年1月1日起,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再如,为了便利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及时了解适用税费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按照享受主体、优惠内容、享受条件、政策依据共梳理形成了涵盖21项相关税费的优惠政策指引。


三、坚持以服务整体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作为经营管理的有效内控机制和促进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全面预算管理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并配置各项财务和非财务资源,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督分析和对执行结果的评价反馈以改善经营管理活动,进而推动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多年来,预算管理在国有企业战略落地及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战略目标导向较弱、预算监控过程缺位、激励考核效果较差、上下联动左右协同不足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整体经营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形下,更需要企业坚定信心,强化落实战略导向的预算管理框架,并通过深化行业对标、完善考核评价实现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

(一)强化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引导型预算管理框架

全面预算管理应始终坚持以发展战略为导向,将战略目标从中长期规划转化为可操作的年度预算目标,通过明确经营目标、统筹资源配置、保障项目落地、支持考核评价等服务于集团管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战略决策的执行力、集团体系的管控力、产业组织的协同力和经营要素的集成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国内外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如何统筹兼顾效益增长和风险防范、有效避免年度预算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不协调的现象,是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首先,优化战略规划评估机制以加强对年度预算编制的指导性。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在当年四季度按照国资监管要求进行次年的预算编制工作,但通常在下一年才会完成对上一年战略执行情况的评估,这会导致在预算编制启动时无法及时了解所需要的当年度战略规划评估意见,故企业应在启动编制预算之前或同步完成当年度的战略规划评估,对次年预算编制提供指导性的结论和有价值的建议。其次,进一步抓牢预算执行监控,持续提升管控和赋能水平。通过有效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重大经营事项,针对问题快速提供解决方案;研判监控过程中发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预算报告机制反馈到决策机构,推动企业动态地调整战略规划,提升战略管理的应变能力。

(二)持续提升基于加强精准对标的学习型预算管理水平

为有效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实现提质增效稳增长,国务院国资委于2020年7月启动对标世界一流提升行动,要求各地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强化精准对标和能力建设;并于2021年7月组织开展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所选取的200家标杆企业、100个标杆项目和10个标杆模式具有代表性强、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多等特点,推广价值较高。其中,徐工集团基于战略的“315”全面预算管理成功入选标杆项目。

国有企业应坚持把对标理念融入全面预算管理,与行业标杆比,与世界一流比,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行业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是选取标杆企业及标杆指标,应选取国际、国内同行领先企业作为预算标杆,明确对标范围(如市场方面、技术创新方面等),选取对标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市值等指标),强化精准对标,找准关键差距及影响因素,明确提升方向;其次是找准对标提升方法,参考借鉴对标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标学习识别管理短板、分析差距问题,切实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再次是在预算运营监控过程中动态对标,持续加强对重要产业、重点企业、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控与对标分析,优化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准确把握市场变化,查找与对标企业的差距,持续围绕对标管理优化改进。

(三)系统构建“战略——预算——考核”三位一体的闭环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企业通过预算管理编制将中长期战略规划转化为可执行的各年度预算目标,通过年度战略任务分解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持续引导企业落实战略发展方向。其次,通过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管控,建立月、季度定期汇报机制,搭建全方位、多元化监控体系,将预算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快速识别和处理执行过程中的差异事项,提升经营效率。再次,将预算执行结果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发挥预算考核导向作用。如徐工集团打造了从预算到考核的闭环管理流程,集团在年度经济工作会议上与各事业部及职能部门分别签订年度经营责任状,审计部门按规定期限进行经营责任审计并将责任人薪酬与指标挂钩,人力资源部门将各自关键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其工资薪酬系数的考评依据。国有企业应通过设立全面科学的预算考核指标,综合评价各预算单位经营成果,不断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经营绩效考核提供依据,形成战略规划制定与全面预算监控、绩效考核引导“三位一体”的战略管理闭环,有效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深化以财务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

管理会计本质是通过收集数据、建立模型进而发现问题、改善运营,以量化的分析结果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近年来,管理会计在我国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中都受到高度重视,如预算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等广泛应用于多个经营管理场景,但也因信息孤岛林立致使数据的汇集与整合受到较大影响,故而打通数据传输堵点、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至关重要。2020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开启了加快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转型不再局限于单个模块的能力补充,而应在数据信息一体化框架下构建数字化能力,促进产业协同发展。而数字化工具与管理会计的深度融合可以让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取数据信息、洞察因果,通过形成丰富的指标体系和管理场景以支持更为高效的决策。

(一)积极推进基于信息技术创新驱动的会计数字化转型

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2020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被写入文件。在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2021年12月,财政部印发《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十四五”时期积极推动会计数字化转型,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国家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会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挑战,众多机构开始重视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在“大智移云物区”的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应主动求变,制定符合行业发展和自身实际的数字化发展规划。会计从业人员更应积极应对,主动学习新技术,成为技术大变革时代有所作为的群体。实务工作中,很多国有企业积极推进基于业财融合的会计数字化转型,如国家电网推出的“国网商旅云”“多维精益管理”等均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二)充分应用基于降本增效的管理会计工具以提升经营质量

企业经营管理思维的变化创新更需要在技术创新特别是会计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紧密衔接企业发展战略,贯通各生产环节,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如在预算管理方面,战略地图作为围绕财务、客户、内部、学习等相互关系而形成的企业战略因果关系图,能够较为清晰地展示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之间的逻辑关系,对预算的编制可以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与传统定期预算相比,滚动预算可以持续、动态把握企业长远发展趋势,始终保持对未来经营活动的规划与安排,能够适应客观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发挥预算管理的指导和管控作用。再如,国有企业在成本管理领域也有不少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如在解决高科技产业“卡脖子”领域的集成电路产业,作业成本法对于核算不同类别芯片的生产成本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不仅有利于企业制定成本预算、优化制造流程,还能够通过对企业产品价值链进行分析与改善,为企业战略落地设置路径。

(三)积极构建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改善经营以提升企业价值,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所关注的核心。由于管理会计通过运用特定的工具方法进行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内部管理活动,故而管理会计报告成为根据财务和业务信息加工整理形成以满足企业价值管理需要的专业报告。国务院国资委2022年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构建业财融合的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利用报表、数据、模型、管理会计工具,建立纵贯企业全部经营管理链条,覆盖各个产品、市场、项目等的多维度指标体系,开展价值跟踪分析,准确反映价值结果,深入揭示价值成因。

管理会计报告包含了多种经营信息,能够满足企业内部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从而保证为各管理层级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改善经营管理活动的决策和控制过程,具体可分类为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管理层管理会计报告、执行层管理会计报告。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股东、董监事与高层管理者提供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等决策信息,包括企业环境分析报告、战略目标规划报告、战略实施与评价报告、风险管理报告等;管理层管理会计报告关注的是决策实施和运营管理的整体状况,包括预算管理报告、投资管理报告、成本管理报告、绩效评价报告等;执行层管理会计报告是为企业开展日常经营活动提供相关信息的报告,包括采购管理报告、生产管理报告、销售管理报告、人力资源管理报告等。 


五、创建以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使命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

防范化解风险是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企业成长的过程就是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企业越是快速发展,越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面对经济运行、合规管理和安全稳定方面的风险挑战,国有企业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做好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的准备,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完善基于防范运营风险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稳健经营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目前国有企业在经营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现金流趋紧,“两金”长期处于高位运行,经营压力凸显;有的企业低效无效资产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置,经营风险及偿债压力较为严重;有的企业对境外投资管控力度不够,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加剧。因此,国有企业要积极完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有效防范运营风险,如深化落实“三降一减一提升”专项行动,严控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把现金流管理放在首要位置;结合实际抓好“两金”管控,加快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速度,提高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率;要加强境外投资管理,从战略层面把握境外投资的策略定位,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并建立境外企业的运营监控和投资后评价机制,有效防范境外投资风险。

(二)建立健全基于规避违约风险的企业债务管控体系

长期以来,债券市场对国有企业违约的预期较低。2015年天威集团债券违约,标志着国企开始打破刚性兑付。近年来,债券市场呈现出国企违约数量增加、高评级债券违约的新特征,如华晨汽车、北大方正、永城煤电等AAA主体评级国企接连发生债券违约,对债券市场产生剧烈冲击,逃废债、隐性担保、评级失灵等国企典型问题引发市场热议。2021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防范化解重大债务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正向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前进,针对市场上发生的无序违约典型案例,国有企业应引以为戒,持续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具体包括: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对债务情况进行梳理、评估,防微杜渐;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保持合理负债规模;做好债券发行、使用和偿还的流程管理,发债额度遵循适度原则,并确保有充足资金偿还到期债务;规范用资管理,聚焦主业投资,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重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

(三)统筹规划基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企业价值创造体系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气候问题,其本质是发展问题,“绿色低碳”将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国有企业应积极拥抱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系统性变革,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2021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大绿色融资支持力度,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发展绿色基金等措施,有力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也通过制度创新以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如科创板加强对绿色企业上市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拓宽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的融资渠道,并持续推动已上市企业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明确上市公司将生态环保要求融入发展战略和公司治理过程。

面对全球投资者对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需求增长,2021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成立的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于2022年3月发布关于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的两份征求意见稿,即IFRS S1《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和IFRS S2《气候相关披露》。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财政部于2022年5月印发了《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支持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并提出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引导、税收调节、多元化投入、政府绿色采购等政策措施做好财政保障工作。财会人员肩负新的使命,应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积极作为,多措并举助力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如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构建绿色投融资管理框架;要加强对碳排放权的研究,积极搭建“碳资产”管理体系,并为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献言献策;要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地,以减轻企业负担;要高度重视落实ESG管理理念,完善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