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2023年财政政策创新与预算改革亮点

作者: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 刘用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黄京菁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8期 2023/05/08

2023年财政政策创新与预算改革亮点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  刘用铨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黄京菁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预算制度逐步确立。党的二十大要求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运用先进的理念方法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现代预算制度建设迈上新征程。笔者认为,2023年的财政政策与预算管理改革主要有八个方面的创新。


图片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为5%左右,并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近十年来,我国一以贯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力度与方向却略有不同: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


“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75130亿元、增长5.6%。“加力”的典型表现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2023年赤字率按3%安排,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财政赤字38800亿元,比上年增加5100亿元。“加力”显示我国政府促进经济稳步回升的积极信号,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同时,赤字率不超过3%的警戒线,也彰显政府注重财政可持续的决心、不搞强刺激。


“提效”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具体包括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图片
加强“四本”预算之间统筹协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保持宏观税负基本稳定,财政相应处于紧平衡状态,必须加强资源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应当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四本”预算之间统筹协调。


2023年政府预算报告中充分体现了“四本”预算之间的统筹协调。2022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507亿元,占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689亿元的44.0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分别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000亿元、900亿元,两项合计9900亿元,占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4.98亿元的10.43%。不同预算之间统筹协调并不是单向的,中央一般公共预算也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150亿元。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补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23682.17亿元,占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1522.98亿元的23.33%,同时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48亿元的11.63%,为当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现收支结余10069.87亿元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
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转弱将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不利因素。因此,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需要放在扩大内需上。相较于投资,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内生动力。


今年政府预算报告明确,2023年财政收支政策首要任务是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潜力充分释放,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养老服务等消费增长点。


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发挥财政稳投资作用。2023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支持地方正常融资需求。加快实施 “十四五”重大工程,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支持民间投资积极参与重点项目建设。


图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七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中央部门带头严格支出管理,一般性支出连续四年实现压减;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预算安排下降2.1%,实际执行中下降3.5%。


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百姓过好日子。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七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共同富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2年,我国财政支出中前三大支出项目分别是教育支出3945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603亿元、卫生健康支出22542亿元,分别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09亿元的15.14%、14.05%、8.65%。202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安排预算超1万亿元;继续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


图片
推动财力下沉与统筹调剂,促进共同富裕


通过推动财力下沉与统筹调剂,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97144.75亿元,占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4.98亿元的102.38%,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039.25亿元的43.17%。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80994.23亿元,占比83.37%;专项转移支付7617.03亿元,占比7.84%;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8533.49亿元,占比8.78%。2023年,中央拟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0625亿元、同比增长3.6%,剔除一次性因素后增长7.9%。


2022年,继续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通过实施调剂,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省份受益2440.44亿元。同时,中央社会保险基金使用结余资金82亿元解决部分地方养老保险方面的特殊困难。


图片
税费优惠政策持续发力,精准赋能经营主体发展


2022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国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下降2.7%;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至13.8%。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延续”是增强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延续减税降费退税缓税政策;“优化”则是增强政策精准性,聚焦关键行业、重点领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动力。1.5亿户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面对下行压力,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为企业减负纾困、更大激发市场活力的信号。


2023年政府预算报告强调,进一步优化政策实施方式,持续增强各类企业活力。更好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按照稳定宏观税负的原则,统筹助企纾困、财政可持续和优化税制结构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政策。


图片
强化财经纪律约束,优化财会监督体系


财会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政府预算报告强调,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推动形成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完善各监督主体横向协同、中央与地方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开展全国财会监督专项行动,聚焦税费优惠政策、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等重点,坚决查处违法违规问题,严肃财经纪律。加快推进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修订,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监督。推动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实现信息沟通、线索移送、协同监督、成果共享。探索更多运用“互联网+监管”、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监督成效。


图片
加强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


2023年政府预算报告强调,要保障财政更可持续。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安排财政收支政策,出台涉及增加财政支出的重大政策和实施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前,按规定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防止过高承诺、过度保障。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下行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民生、债务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财政运行压力较大。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财力状况,给出过高的支出标准,承诺过多的不可持续财政支出,加剧了地方财政风险。为了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增强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部门应当对拟出台的民生政策和项目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早在2014年我国就已经在PPP领域广泛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论证)”工作。这是我国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的较早实践。在开展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论证)工作的基础上,我国一些地方将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论证)的范围拓展至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和公共政策领域,这对于控制财政风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李艳芝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