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2023年预算报告——预算视角的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 上海大学 苟燕楠 尹应凯 吕怀立
来源: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 2023/05/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点,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同时还从战略全局高度,明确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均提出,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笔者认为,2023年预算报告是推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新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的预算实践


预算报告指出,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在收入方面,2023年国内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加上2022年集中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但同时,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继续出台一些必要的税费支持政策也将减少财政收入规模。在支出方面,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坚实的预算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预算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预算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预算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预算推动绿色发展。笔者看来,2023年预算报告较好地回应了上述要求。

    

(一)以人为本的预算


根据“四本账”简单加总,今年支出总计约49.5万亿元;赤字率拟按3%安排,比上年高出0.2个百分点,赤字规模为38800亿元,比上年增加5100亿元,兼顾统筹了财政收支平衡以及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的总体目标。同时,今年新增专项债限额38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预算安排涉及“蛋糕”分配,关系民生福祉,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健全民生领域投入保障机制。今年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据预算报告,2023年养老、医疗、就业等方面投入不小:中央财政安排预算超1万亿元,继续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7亿元,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在具体举措上:一方面,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另一方面,中央财政带头压减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大财力下沉力度,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为全力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需要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共同富裕的预算


预算要着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富裕”而言,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就“共同”而言,体现在预算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国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提高地方财力保障水平。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近5年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累计40.7万亿元、年均增长8.4%。2023年将继续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0625亿元、同比增长3.6%,剔除一次性因素后增长7.9%。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幅连续多年高于中央本级支出增幅,在财力性转移支付及留抵退税补助等方面向地方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今年预算报告还指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转移支付1770亿元、增长8%。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今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459亿元。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安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50亿元、增加100亿元。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用于产业发展的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占比力争提高到60%以上。落实好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支持政策,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三是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三)自立自强的预算


体现在预算促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教育支出仍占“大头”。202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继续保持在4%以上。预算报告提出“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404亿元、增加10亿元,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720亿元、增加32亿元。我国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全社会研发经费快速增长,2022年达到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2.55%。2023年,安排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3280.34亿元、同比增长2%,同时着力优化支出结构。预算报告中,关于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健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研究优化科技支出结构;研究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启动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支持中央级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安排65亿元、增加20亿元,推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高地。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33亿元、增加44亿元,着力支持关键产业发展等。


(四)绿色低碳的预算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与之相应,预算报告也明确要完善绿色低碳财税支持政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支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健全财政支持政策措施;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促进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发挥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作用等。二是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落实生态补偿制度,中央财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安排1091亿元、增加99亿元,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172亿元,推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


中国式现代化的预算能力


一是收入能力。筹措必要收入,健全市场,稳定社会。在保持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前提下,完善相关税收收入划分,减少经济波动对地方收入的影响,适度消解税基分布不均衡及流动带来地区间利益分享的不合理性。在保持基本税制稳定前提下,优化税制结构。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适当扩大综合所得征税范围,优化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设计,加快培育地方税源,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二是整合能力。保障基本公共需求,贯彻国家意志,协调区域发展。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加均衡。专项转移支付以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为目标,不强调数量多寡。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均衡区域间基本财力配置为目标,向财力薄弱地区和担负国家重大功能区域倾斜。全面提升管理科学性,严格转移支付设立程序,优化分配方式。


三是统筹能力。强化收入和资源统筹、保障“国之大者”。强化“四本”预算统筹,增量与存量资源统筹,财政拨款收入和非财政拨款收入统筹。在强化收入统筹基础上,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国之大者”,加大对教育、科技、就业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的保障力度。


四是实施能力。提高预算编制质量,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扩大重点绩效评价范围,提高绩效评价质量,用好绩效评价结果。健全预算执行管理体系,促进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完整反映预算资金流向和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情况,强化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保持财政直达资金规模合理适度,增强地方分配资金自主性,实施资金分类管理。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推动中央和地方财政系统信息贯通,加强财政与行业部门信息互联共享。


五是可持续能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保障基层“三保”支出,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地方政府债务按统一规则合并监管,加大违法违规举债查处力度,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坚持县级为主、市级帮扶、省级兜底、中央激励,足额保障“三保”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机制,防止过高承诺、过度保障。


六是监督能力。健全监督机制,突出监督重点,提高监督效能。形成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强化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情况监督,加强部门预算闭环监管。加强财会监督队伍建设,探索运用“互联网+监管”、大数据等手段。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责任编辑:李烝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