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山东:健全“六个机制” 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健全“六个机制” 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山东省财政厅
做好基层“三保”工作,是党中央赋予各级财政部门的重大政治任务。2022年以来,受疫情、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基层“三保”面临很大挑战。为确保县区财政平稳运行,山东省不断健全完善财力保障、审查监控、库款管理、发展激励、应急处置、责任考核等“六个机制”,打好“组合拳”,坚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将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作为兜牢“三保”底线的关键,坚决履行省级兜底责任,持续加大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切实为基层“三保”提供财力保障。2022年,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省财政下达市县各类补助资金3306亿元,比上年增加776亿元,同比增长30.7%。在重大民生支出政策方面,省财政根据人均财力等因素,对省财政直管县分别按70%、80%、90%的比例给予补助,帮助基层减轻民生保障压力。同时,不断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以各县“三保”支出需求、财力状况为依据,科学合理确定财政困难县范围,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做到有进有出、精准扶持。实施省财政直管县分类补助政策,省级财力性补助和因素法分配资金分别按不低于20%、10%的比例对省财政直管县给予倾斜,有效缓解直管县“三保”支出压力。通过各级共同加大帮扶力度,2022年山东省县级财力占比达到6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立起覆盖“三保”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的审查监控机制,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处置。事前,强化预算审核。省级每年组织两轮县级预算集中审核,严格落实“三保”优先顺序,督导县级编足编实“三保”预算,确保国家制定的工资、民生政策得到优先落实。事中,强化运行监测。每旬统计全省“三保”执行情况,每周监控高风险县区工资及民生政策落实情况,月底前5日每天调度重点县乡工资发放情况。9月份,厅领导班子成员分头带队赴各市县专项督导“三保”情况,推动各级兜牢“三保”底线。事后,强化考评奖惩。省财政对县级年度“三保”情况进行整体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转移支付挂钩,对在“三保”预算审核、预算执行中均未发现问题且考评结果较好的,在测算分配转移支付时给予一定奖励,调动基层“三保”积极性。
在56个财政困难县全面设立工资专户和基本民生专户,实施“三保”库款“直通车”,将财力性转移支付和基本民生资金全部纳入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闭环运行,保障基层支出。同时,强化库款日常监测预警,对月度库款保障水平较低的县区进行通报预警,对工资保障压力大、收支矛盾突出的县区实施重点监控跟踪,实行“点对点”资金调度,确保库款规模保持在合理水平。指导市县进一步强化库款运筹,合理把握支出顺序和节奏,优先保障基层“三保”等重点支出需要。2022年,省财政累计拨付财政困难县工资及民生专户资金超1000亿元,县均达17.8亿元。
把支持高质量发展作为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的治本之策,建立财政困难县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省级每年安排10亿元,从财源质量优化、“三保”政策落实、财政管理绩效、债务风险防控、财税改革创新、自我保障能力提升等6个方面,对财政困难县开展综合考评,对考评得分靠前的县给予分档奖励,激发县域发展内生动力,引导其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壮大财源。2022年,全省财政困难县县均财政收入达18.3亿元,其中有18个县收入过20亿元,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同时,分类实施强县发展激励机制。制定出台工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十强县”财政激励政策实施方案,每年分领域各评选确定10个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好的县(市、区)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
为切实防范基层“三保”风险,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分别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风险事件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各地制定实施“三保”风险防控应急预案,根据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程度等情况,将“三保”风险细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明确各级财政责任,分类制定化解机制,做到“三保”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加大考核监督力度,将“三保”落实情况纳入省委对各地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作为对市县财政部门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督导市县扛牢“三保”责任。同时,加强约谈和问责,对“三保”历史拖欠问题解决不力或新发生拖欠问题的地区,及时约谈通报;对挪用“三保”资金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问责。